为了帮助消费者明明白白选择保健食品,抵制不法商业行为,现将市场上销售中存在的五类常见陷阱列举如下:
陷阱一:“专家讲座”。在酒店、宾馆等场所举办免费“专家健康讲座”,其实是“专家”在讲述某某保健品效果如何神奇,获得多少奖项等,以“赠药”、“免费试用”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诱导购买。并套取消费者的电话号码,达到日后销售的目的。
陷阱二:“名医义诊”。在社区“村民组”打着“名医义诊”的旗号,让销售人员穿上白大褂充当“名医、名师”,用虚假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并诱导消费者选择服用、购买保健品。
陷阱三:“免费抽奖”。在商场门口采用“免费抽奖”等促销手段,让消费者得到“优惠购买某某保健品”的大奖,有的还雇用“托儿”在旁边煽风点火,说自己也吃了这种保健品,效果如何如何的好,今天又来购买等等,诱使消费者大量购买。
陷阱四:“传销式促销”。采用传销制的促销手段,以发展下线的回扣为诱饵,鼓励已上当的消费者发展亲朋好友加入购买某品牌保健品的小团体,以达到“滚雪球”式的发展消费群体的效应,并有计划分片召开销售骨干人员培训班,集体旅游活动,通过网络强化销售人员联系,提高销售队伍的游说能力。
为此,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经过收集虚假广告、召开专题研讨会、暗访“保健品”讲座、以消费者的身份购买“保健品”体验消费等多种方式对“保健品”进行调查后发出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如果购买保健品要根据自身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购买,不要盲目轻信保健品宣传时所提出的能够治疗各种疾病及疗效的承诺。要善于辨别保健品的性价比,不买那些价格高、功效低、牟取暴利的保健品。
保健食品是特殊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的不是药品。保健食品只能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辅助方法,对机体起到调节作用。有些保健食品虽然也是由中药或中药的提取物组成,但那些中药是从保健的角度组方,而不是以治疗病为目的。治病还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服药。把保健食品当药,延误治疗时间,甚至使病情更加严重,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