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协办单位
首页 > 重庆消费 > 重庆旅游

酉阳——神奇山水 摄影人的天堂

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 2009/11/19 10:34:37 关注度:65045次
    新华网重庆频道11月18日电(邱洪斌 舒林)巍巍武陵山中,在渝之东南,有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酉阳,她是中国著名的摆手舞之乡、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乡、中华土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著名的原生态旅游胜地。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让民俗学家叫绝,考古学家惊喜,历史学家入迷,画家忘返,摄影家兴奋,诗人畅怀,游客陶醉。

    这里山水环绕,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有历史悠久的古镇,有淳朴的民风民俗,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优雅而静谧的山水风光,在这里定格的一幅幅摄影作品,屡次在国际国内的各种摄影大赛中获得大奖,引得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被摄影界誉为“摄影人的天堂”。酉阳就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美丽而羞涩,五湖四海的摄影者们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发掘和描述着她的美,向世人揭示着她神秘的面纱。

     三大古镇各具魅力

    坐落在乌江之滨的龚滩古镇,在乌江山峡百里画廊之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从1700多年风雨沧桑中走来的龚滩古镇,因紧邻乌江,水运发达,在历史上可谓西南重镇,各种物资在这里汇聚,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停留。依山傍水的土家吊脚楼悬空而建,鳞次栉比,会馆、戏楼、宅院错落其间。如今“钱龚滩”的盛景虽逝,那些建筑依旧,长长的青石板街已磨得光可鉴人,夕照之下,古码头前,那种千帆云集的盛景似乎刚发生在眼前,正应了艺术家们赞美的“龚滩古镇人未识,拍摄美景第一娇”。

    就在这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吴久灵拍摄的《乌江纤夫》,获得中国第八届摄影展览银奖,被网上评为2003年感动中国十幅照片之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员陈彤拍摄的《乌江力量》(组图),成功入选十三届国际影展。 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颜正华拍摄的《乌江最后的纤夫》组照(10幅),入选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获优秀奖,并在2008年8月斯洛伐克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第29届黑白两年展上,获团体金牌奖。重庆摄影家秦文、颜正华拍摄的《乌江纤夫》,入选2007全国摄影艺术展。重庆人李文桥拍摄的《龚滩晨曦》,在2009“龚潭古镇杯”全国网络摄影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龙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这里环境优美、土地平旷、一片沃野、稻香鱼肥,是一个美丽丰饶的地方,是一个藏在深山的“鱼米之乡”。这里呈现的是另一番古镇风貌,砖木结构的四合院错落有序,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王家大院气势非凡,吴家院子古朴典雅,赵家大院金碧辉煌,万寿宫、禹王庙雄伟壮丽,著名作家沈从文、丁玲,著名戏剧家田汉等在这里,渡过了他们难忘的岁月。

    在酉阳东部,绵延七十余公里的酉水河如诗如画、风情万种,是中华土家族的发祥地。位于河畔的后溪名镇,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苍松翠竹中,农家古寨散落,绿树掩映下,鸡犬之声相闻。古老的摆手堂仍在,以前每逢节日,土家人民在摆手堂里祭祖祈福,在摆手堂前欢歌摆手,山歌对唱,木叶做媒,在这里,古老而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良好保存。

        民族文化灿烂辉煌

    酉阳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民俗原生态,山水大自然。千百年前,土家先民在历史的变迁中,将劳作、迁徙、征战的动作通过舞蹈的形式记录下来,用以传承文化、传授生活技能,后来逐渐拓宽到祭奠先祖、祈求丰收、庆祝喜事、欢度佳节,从而创造了“土家摆手舞”这一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每当节日,土家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摆手舞活动,土家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身披西兰卡普,举着龙凤大旗,扛着鸟枪火铳,吹起牛角、土号、唢呐,聚于摆手堂内,敬神完毕,即行歌舞。摆手舞动作简练而富有韵律,围成圈即可,三五人可跳,三五百也可,规模可大可小。研究摆手文化就是研究土家族的历史,2008年摆手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2年,酉阳被命名为“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在酉阳,摆手舞普及全县,男女老幼均能闻歌起舞。

    “大山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 “木叶情歌”是武陵山区土家族青年男女相互倾诉爱慕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独特的土家原生态文化。淳朴的土家儿女通过对歌、吹木叶传情达意,信手拈来一片树叶,吹得木叶声清脆嘹亮,婉转悠扬,被游客誉为“天籁之音”。在酉阳至今还保留传存着“只用木叶不用媒”的神奇婚俗。

    出嫁在中国自古是一件喜庆的事情,但是在土家族中,却有哭嫁的习俗。土家人认为,哭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用以倾诉父母养育之恩、亲朋离别之情的方式。新娘哭时,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把亲人间的恩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旁观者无不动容。也有云,由于封建时期妇女婚姻不自由,她们通过哭嫁的形式,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内就拉开“哭”的序幕,从婚期前一个月的首日起,入黄昏,姑娘诉哭约一个小时,其声呜呜。十天以后,其母亲加入"陪哭";又十天以后,其祖母加入陪哭;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称陪十姊妹歌。歌词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如今,这种哭嫁形式已经逐渐消失,只散落在几个村落留存,已不易再见这一难得的民俗之景。

    在酉阳自治县境内, 还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戏剧—面具阳戏,又叫做“傩愿戏”或“鬼脸壳戏”,主要特点是演出者都戴木制绘色假面,扮做鬼神歌舞。面具阳戏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它源于原始社会土家族图腾崇拜的傩祭,是土家先民为驱鬼逐疫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现演化为祈求吉祥如意、驱瘟逐疫的愿戏,也是生儿育女、建造新房、老人寿辰、红白喜事、节日佳期时,个人义演或民间公演的班子戏。每当演出时演者穿上彩衣彩裙,手执道具,戴上脸壳,伴随着胡琴、竹板、锣、鼓等乐器进行演唱,并与舞台步伐、身段、指抓相互呼应,动作优美,耐人回味,观者无数。古老、文明、健康、富有民族特色的傩戏,对研究我国古代民族文化、宗教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006年被录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酉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独特的民族文化珍品熠熠生辉,山歌、吊脚楼、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等等,只有深入这片土地,才能细细品味它独特的魅力。

    荡漾在乌江之上,徘徊于酉水河边,乌江山似斧劈,水如碧玉,一条条嵌入险峻山壁的纤道铭刻着历史的划痕,酉水河畔散落的古寨,似乎嘤嘤诉说着古老土家文明的源起。在2000多年前开始建县,有着800年州府所在地,其中600年“汉不入境,蛮不出洞”的历史。在这段相对封闭的时间里,土家族的灿烂文化得以完好保存。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后,土汉开始融合,经过一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待到尘埃落定,山水依旧,但当年的繁华盛景已不在,随着土司制度的消亡他的文化也渐渐消失。

    今天,我们企图透过镜头去寻找历史的画面,近距离的接触它,捕捉那似乎是历史再现的瞬间。在一幅幅定格的画面里,既让人感慨历史的变迁,又不由得赞叹真善美的亘古长存。徜徉于其间,仿佛品着红酒,时而甘醇时而甜美,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