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警示

警方通报7类易上当的电信诈骗新手段 市民提高警惕

来源:华龙网 2009/10/26 10:56:20 关注度:107738次
    华龙网10月24日19:11分讯(数字记者 阙影)日前,利用电话、短信、网络聊天等,骗取受害人钱财的新手段层出不穷。这些诈骗手段所涉及的内容,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犯罪分子乱枪打鸟,并巧妙设计机关,一步步引人入套,并利用一些人贪图钱财、警惕性不高等心理屡屡得逞。警方提醒:市民在接电话和上网聊天时,一定注意自身防范,增强识别能力,避免上当受骗造成财物损失。 

  7类电信诈骗新手段 

  1、以购车退税为名实施诈骗案件。不法分子冒充税务或车管所工作人员打电话到事主家中,谎称事主购买了汽车、房屋可以退税,并留下所谓的“税务局”电话;事主与所谓的“税务局”联系后,不法分子即让事主到银行ATM机上按照提示进行所谓的退税转账操作,实则是将事主卡内资金转入不法分子的账户内。 

  2、冒充领导、熟人,假借落难诈骗。一是犯罪分子采取电话盲打的方式,冒充受害人亲属、朋友,以“在外出事,要求汇款”等借口骗取钱财;二是通过受害人在网上填写的“同学录”、“求职信息”,或其他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个人及家庭信息,以公安办案需要、维修电话等名义诱使对方关机,然后在对方关机的时候以“在外出事,出车祸,要求汇款”等事由诈骗对方的家人或朋友。三是通过各种公开信息,获取单位电话及领导信息,通过号码任意显技术,冒充上级单位领导,骗取下级单位钱财。 

  3、以委托理财、炒股为名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建立炒股交流群、炒股网站或者通过媒体广告、电话(短信)推销等形式,精心策划陷阱,以委托理财,收取“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会员费”等名义,骗取股民的大量钱财。 

  4、谎称信用卡被刷卡消费,进行诈骗。犯罪分子以银行或商场名义群发消费短信,一旦受害人与之联系后,嫌疑人甲自称为银行或商场工作人员,告知受害人卡已被消费,让受害者与公安部门联系报警,以取得对方信任,并提供公安部门的电话,如果受害者按所提供号码与冒充公安人员的嫌疑人乙联系后,乙称其已立案,并让其再与银行信用卡专职人员联系,随后嫌疑人丙冒充所谓银行专职人员授意受害者向指定帐号汇入一定现金。 

  5、以中奖为饵,骗取钱财。犯罪分子以短信、网络、刮刮卡、电话等方式发送中奖信息,以某公司庆典、举办手机幸运抽奖活动为由,以公证员身份请对方领取大奖,借机诱其汇“邮费”、“税款”到指定的信用卡,收到钱后便杳无音讯。 

  6、销售廉价、违法产品购物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短信、网络,谎称销售走私汽车、窃听电话等违禁商品或廉价商品的名义,或采用号码任意显技术,骗取受害人钱财。 

  7、假借贷款诈骗。犯罪分子谎称能提供低息贷款的名义,待受害人电话联系后,以收取首付利息、保费、手续费等名义要求其向指定帐户汇款实施诈骗。 

  警方支招: 

  1、告诉家中亲人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也许会有人以您在外发生意外情况为幌子,将您的亲人哄骗外出,或冒用您的名义骗取财物。接到可疑电话、短信时,保持冷静,切勿慌张,与家人、亲友多商量。向当地派出所、银行网点、电信营业网点工作人员当面询问。 

  2、来电显示为“0019”等开头的号码系从境外打来的电话。 

  3、不法分子通过软件可以任意设置来电号码,不要轻易相信来电显示号码。任意显号软件不支持回拨,即使犯罪嫌疑人来电的时候显示的是110或者10000号,但只要你回拨过去就会打不通,或者转接到真正的单位。 

  4、电信和公安系统的电话并非一个总机,两个部门之间不可能实现电话转接。 

  5、不要轻易尝试使用自己不熟悉的银行业务,例:ATM机转账或网上银行功能,如确有需要可咨询银行网点工作人员。 

  6、不要轻易泄漏您的银行卡密码。 

  7、不管对方是谁,只要问及个人隐私,请务必留神。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在侦办案件时,不会通过电话询问群众家中存款帐户、密码等隐私情况,如果涉及案件情况必须查询的,必须出具工作证件及有关法律文书,到相关金融机构查询。公安民警、税务局工作人员不会打电话指导被害人如何转账、设密码。公安部门也不可能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 

  8、切勿相信汽车退税的说法,目前我国购车退税只有三种情况,一是购买的车辆出现质量问题退回销售厂商;二是购买的车辆不符合相关要求在车管部门无法登记注册的;三是国家规定的免税车型先征后退,这种情况需要车主携带相关证件到税务部门当场办理,不可能通过电话远程操作。 

  警方提醒:一旦受骗,要及时报警,可通过拨打“110”电话或向附近驻地派出所报案。同时,保存好相关证据材料,如:转款凭证、对方账号等。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