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高新区日前面向芳草街道等5个辖区街道、高新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等两个创业园区、四川大学等8所省内高校、中山大学等3所省外高校,发放了总共1000份“青年创业现状与成都高新区创业环境”调查问卷。
根据收回的912份有效问卷,成都高新区近日撰写出了《青年(大学生)眼中的创业、园区建设与政府服务》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支持,而不仅限于资金:同时,有69.7%的受访者表示会积极面对创业失败。
14.2%的人创业想法源于学校
小江是成都一所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看着媒体对创业成功者铺天盖地的报道,他开始期盼那种“名利双收”的生活。
今年6月,小江将自己开一个国学培训机构的创业想法,写成了一份创业企划书,并参加了成都金牛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的评审会。
“你跟其他国学培训班相比,优势在哪?成本和利润有没有做过预估?消费受众群体是哪些?怎样开发你的客户资源?”创业园评审专家的一连串发问,让小江很头疼。从来没有做过市场调查的他,不知道这块培训蛋糕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有哪些,甚至不知道租一间教室的具体价格。
支支吾吾地回答问题后,小江得到的答复是“项目论证不成熟,不能进入创业园”。从满怀信心,准备大干一场,到创业计划“胎死腹中”,小江很苦闷,“学校没有系统的创业课程让我们学习,创业信息和创业要准备什么,都来自"听别人说"”。
调查中,对于“创业想法受何种因素影响最大”这一问题,62.6%的人认为源于社会影响,16.5的人认为源于家庭,仅有14.2%的人认为源于学校。
留学新加坡之后来到成都高新区创业的杨先凯,对14.2%的数字感到很惊奇。“如果学校的创业教育做得好,这个概率不会这么低。”杨先凯告诉记者,在新加坡,大学基本都开设了成体系的创业课程,比如《公司理财》、《市场营销》、《客户资源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修读合格后,会得到相应的学分。大学生对于自己创业干什么,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创业之后怎么保证企业运转等知识,大都来自创业课程。
“我在新加坡上大学时,曾经修读过《创业市场运作》课程,感觉启发很大,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怎么让公司在市场中生存。”杨先凯说,由于大学课程的配套做得比较好,新加坡大学生的创业氛围很早就形成了,而中国大学生创业是最近几年才热门的话题,大学课程还跟不上。
调查中,80.2%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对创业能力进行系统培训,也印证了杨先凯的分析。而对于创业培训的内容,受访者最希望得到的依次是企业管理(22.3%)、市场营销(21.1%)、沟通技巧(18.2%)、财务知识(14.5%)和个性化辅导(11.7%)。
调查的主要执行者、成都高新区团工委书记冉启平说:“其实中国高校已经逐渐重视创业教育了,但普遍的方式还是这一场创业讲座、那一场创业论坛,成体系的创业教育课程很少。”他分析说,高校开设专业、系统的创业课程,能激励大学生思创业、谋创业、敢创业、善创业,同时也能让大家深刻了解创业的艰难与风险,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创业成功因素的“5个20%”
今年5月以来,在成都市优惠政策的刺激下,涌现了一股大学生创业热潮。以成都高新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为例,过去几年入园创业的大学生团队(企业)不足60个,但今年5月至9月猛然增到187个。
10月22日,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的企业部副部长杨伟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个创业团队被成都高新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淘汰”,“据我所知,这些团队创业失败,都不是因为没有钱了”。
哪些因素对青年创业成功至关重要?调查显示,22.1%的人认为是充足资金支持,20.9%的人认为是较强的个人能力,20.9%的人认为是良好的机遇条件,16.2%的人认为是优质的社会资源与人际关系,19.9%的人认为是良好的创业伙伴和企业管理。
冉启平发现,这5个数值都非常趋近20%,呈现出“5个20%”的现象,表明青年创业成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能以资金、技术等条件作为唯一判断标准。
杨先凯认为,出现“5个20%”的现象,并不是一个偶然,每个创业者都有自己欠缺的方面,最成熟的创业者应该拥有3年左右的社会经验,同时有能力及时捕捉行业动态、了解市场行情,“就拿我来说吧,我在国外工作了几年,优势是有一定社会经验和技术能力,现在回国不久,最缺的就是社会资源”。
调查了解到,资金、税收优惠、技术援助、创业指导培训、办公场地、媒体关注等6个方面,成为创业青年最需要得到的支持。
“创办企业都需要大量资金,钱不够是一个普遍问题。”冉启平介绍说,为了解决大学生创业者的资金问题,成都高新区将在今年形成1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免费工作室,同时成立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天使基金和5000万元的担保资金,这些都可以成为解决资金问题的渠道。
调查中,93.2%的受访者希望在创业园区建立党团组织,这让冉启平感觉责任重大。他现在想得最多的,是团组织如何根据青年需要,在创业宣传和创业文化提升上下工夫。他说,在未来创业工作的宣传上,要重视创业政策的解读,不断向媒体提供新信息,帮助媒体为青年创业工作持续加温;在创业文化提升上,要挖掘创业、创新文化的内涵,用统一标志或口号加以传播,打造以创业为核心元素的品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