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一般“健康讲座”隐藏的消费陷阱包括:带有功利性、欺骗性的讲座、义诊和体检等非公益性活动,其检查结果多不真实准确;穿上白大褂变医生、自称为“大夫”“专家”的人大部分不具备行医资格,相关证件也多为假冒;产品价格一般较为昂贵,一盒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而且疗程普遍较长,谎称半年或一年后才能见效,从而诱骗消费者一次多买;所开票据无任何印章,只有销售人员的签名,有的甚至不开票据;推销活动地点多在俱乐部、饭店、地下室内等隐蔽地方,且变换频繁。
为此,工商部门发出五点消费警示:一是消费者在听讲座时要保持清醒,保健食品并非药品,服用只能对人体起到调节、改善作用,不能治病。二是在听讲座前,要了解是否由正规单位组织或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三是在参加讲座时不要购买产品,正规的保健品在商场或药店都有销售,自称“外面买不到”的产品切勿购买。四要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保健品,要到正规药店或保健品商店购买,并保存好购物凭证,以便发生消费争议时能够提供维权证明。五是消费者如若遇到大肆宣传和夸大其保健品功能的讲座,可及时向工商部门举报,或向消协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