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成公害 多方联动除害忙
你遇到过电信诈骗吗?
这几天,记者在重庆街头随机调查了150个人,得到的肯定回答竟然达到90%以上!
究竟什么是电信诈骗?电信诈骗都骗了谁?如何打击电信诈骗?为此,记者专访了市公安局刑警总队副总队长陈迅。
诈骗花样层出不穷
受骗上当波及面广
“电信诈骗,是指利用固定电话、小灵通、手机、互联网等,发布、传播虚假信息诈骗钱财的犯罪活动。近两年,电信诈骗犯罪从沿海迅速蔓延到内陆城市,而且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不断升级。”陈迅说。
据介绍,重庆市早些年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不法分子多数利用手机短信发布“购物中奖”、“提供低息贷款”等虚假信息,诈骗贪图小利的群众。到2008年,警方发现,不法分子不再设置蝇头小利的圈套,而是利用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开始假冒国家工作人员实施诈骗,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更容易被不法分子蒙蔽。
据统计,电信诈骗受害人为不特定人群,包括社会各个阶层,既有企业老板,也有公务员、学校老师等。侵害对象以女性居多,其中大部分为年龄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而受骗者中还有不少高学历者,他们大多长期在校园或专业领域从事研究工作,较少与社会接触,特别是对国家机关非常信任,“这让他们在接到冒充电信、公安等部门打来的诈骗电话时,更容易上当。”陈迅说。
犯罪团伙分层操作
隐蔽强导致破案难
在街头采访中,有人提出疑问:把骗子的电话、账户提供给警方,警方能根据号码迅速破案吗?
“其实这远远不像善良的人们想像得这么简单。”陈迅解释说,电信诈骗没有犯罪现场和痕迹物证等线索,是远程的、非接触式的,这就使得电信诈骗的侦破工作比较繁琐,也加大了打击难度。
他介绍,从查获的案件看,犯罪团伙内部组织很严密,他们采取企业化运作,分工很细,有的专门负责购买手机,有的专门负责开银行账户,有的负责拨打电话,有的负责转账,下一道工序不知道上一道工序的情况。同时,骗子们还设立了多级账户,通过银行快速层层转账,最后再在全国各地的ATM机上提现,两三百万元几分钟内就可取走。
“因此,不法分子留下的电话和账户,不过是他们为了逃避打击制造的一个假象。”陈迅说,这些手机号码都是无记名的,显示的座机号码大部分是网络虚拟电话,还有一些任意显号软件可以显示出虚假的电话号码,有时甚至可以显示出银行、公安局的电话,实际上都是假的。而银行账号和银行卡也是不法分子花钱买的他人的账号。
“侦办一起这样的案件,公安机关需要投入大量的警力、经费,要派出很多专案组,按照相关法律手续找银行、找电信部门,查电话、查账号,非常繁琐。”陈迅称。
专项行动剑指诈骗
“落地侦查”快速破案
根据公安部部署,重庆警方现已开展打击电信诈骗的犯罪专项行动,为期4个月。“电信诈骗案件的侦破难度大,这就需要警方知难而进,积极创新侦查‘战术’。”
陈迅介绍,针对电信诈骗“甲地开户、乙地作案、丙地转账、丁地取款”的跨区域性特点,公安部正在建立“落地侦查”机制。“这是公安机关对付这种专业化、智能化犯罪的创新之举,也可以说是我们这次全国专项行动的亮点。这种机制可以实现跨区同步调查取证,达到低成本、快速破案的目的。”
他透露,这个机制的总体思路就是利用公安信息网络,搭建一个全国统一的网络技术平台,某地发生电信诈骗案以后,第一时间把案件情况输入到平台内,通过关键词实行网上自动串并。“因为现在犯罪分子作案一般一条短信发送到十几个省,有大量群众被骗,各地警方查来查去,发现实际上就是同一个犯罪团伙所为,实行网上串并后,各地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最后由窝点地公安机关派人破案。”
公安、银行、电信
建立联动强化防控
“经过我们反复研究,要从根源上开展治理,还需要银行和工信部门的大力配合。”陈迅介绍,今年6月19日,重庆市警方已与银监部门启动了联动快速反应机制,搭建了快速查询、冻结涉案银行账户的渠道;两个部门将共同打击违法批量办理银行卡、批发银行卡及倒卖、批发身份证等行为;警方还将督促协助金融部门落实银行账户实名登记制度,完善对使用ATM机、网络银行、电话银行进行快速转账、连续取款、多卡取款、伪装取款等可疑交易行为的监控措施,以减少老百姓的损失。
同时,警方还在积极与电信管理部门磋商,搭建快速提取可疑号码通讯资料的渠道;警方将及时通报涉案电话,以便电信部门采取快速封停措施;同时,警方将协助调查“号码随意显”的技术成因,强化对国际话务的监管,堵塞不法分子利用通讯工具实施犯罪的渠道。
陈迅还透露,针对个人信息保护与电信管理实名登记制的相关法律法规欠缺、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信息安全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预计今年内就可以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