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2019年,客户王某接到自称“保险公司”的电话,称可为其10年前购买的分红险“升级收益”。王某被诱导至某高档写字楼,配合完成人脸识别、签字等操作,事后收到少量“收益补偿款”。数月后,王某发现名下保单被私自办理贷款,资金到账后随即被转走。经核实,诈骗分子冒用保险公司名义,通过虚假协议骗取王某贷款资金。最终,在保险公司协助下,王某报警并追回损失。
【案例分析】
1.诈骗手段剖析
假冒身份:谎称保险公司员工,以“升级收益”“补偿亏损”为由诱导客户操作。
利用信息差:通过讲解与保单相似的内容获取信任,掩盖非法目的。
技术滥用:利用人脸识别、电子签约等手段,私自办理保单贷款并转移资金。
2. 关键风险点
轻信非官方渠道:未核实来电者身份及办公场所。
忽视操作风险:未仔细阅读协议内容,放任他人操作手机。
信息泄露:泄露个人证件、保单信息,为诈骗提供便利。
【风险提示】
一、警惕非正规邀约
1.收到“收益升级”“免费退保”等电话或短信时,**立即通过官方客服核实,勿轻信非官方渠道。
2.办理业务前,查验机构资质(如营业执照、保险许可证、员工工牌等),避免前往无标识场所。
二、严守个人信息与操作安全
1.不泄露身份证、银行卡、保单号等敏感信息。
2.亲自操作手机APP或电子设备,拒绝他人代劳;进行人脸识别、签字前,务必确认操作目的。
三、正确认识保单功能
1.保单贷款需投保人本人申请,资金直接转入本人账户。若收到“自动划扣”“第三方转账”提示,立即联系保险公司核实。
2.定期查看保单状态,关注保险公司官方短信,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四、选择合法途径维权
1.如需退保或投诉,通过官网、客服热线、营业网点等正规渠道办理。
2.遭遇诈骗或纠纷,保留证据(通话记录、合同、转账记录等),第一时间报警并向保险公司反馈。
【消费者权益保护贴士】
多问一句:对“高收益”“免费服务”等承诺保持警惕,主动核实信息来源。
多看一步:签署文件前逐条阅读条款,重点关注“贷款”“授权”等内容。
多查一次:定期登录保险公司官方平台查询保单状态,确保账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