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警示

专家提醒:免费赠号存隐患 用户应防手机卡被复制

来源:中国消费者协会信息网 2009/7/2 17:02:15 关注度:183020次

      一个月只打几十分钟市内电话,账单上却是上百元长途话费和国内漫游费……这样的稀奇事发生在上海市民刘先生身上。日前,据《新闻晨报》报道,有知情人士称,这可能是刘先生购买手机时获赠的手机卡遭到“克隆”,号码被复制了。而这不是唯一事件,其他城市也有消费者遭遇类似事件。

  为此,我们提醒您谨防手机卡被私自借走,以及小心免费赠号有可能存在的猫腻。对于私自复制手机卡的人们,法律人士也提醒您,这将构成犯罪。同时,相关部门应落实监管,为消费者手机卡安全保驾护航。

  获赠手机号,话费离奇高

  获赠手机卡,有人欢喜有人忧;别人话费我埋单,一头雾水向谁诉?

  今年春节后,家住沪太路的市民刘先生新买了一部手机并获赠一张尾号“5856”的新手机卡。一个月后,看到账单的刘先生傻了眼,平时只跟儿子“单线”联系的他,话费高达300余元。

  无独有偶。据《法制晚报》消息,北京市民田女士在中关村买了一部新手机,并获赠了一张套餐很便宜的SIM卡。但话费单上却显示田女士每月都会从网上购物,消费金额则是通过手机支付的。田女士诧异自己并无此举时,这才想起拿出新SIM卡看看,令她吃惊的是,卡上的字迹,“用手一摸就全掉了”。而由于购买时未索要发票,商家否认曾赠送这张卡给田女士。

  对此,业内人士解释,不法人员利用专门的器材和软件将卡“克隆”为一式两张,其中一张送给了买手机的消费者,另一张则再度出售或留作自己使用,产生的费用却算在倒霉的用户头上。

  更有甚者,这种“高科技产品”如今越来越普遍。据了解,在一些网上商店甚至是手机店铺,一种被称为“手机魔术卡”的克隆软件正在流行。卖家甚至称普通群众都可自己动手克隆手机卡。如此一来,怎能不令消费者“心惊”?

  SIM有原卡就能复制,用户应提高警惕

  眼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买手机送话费”、“买机送卡”等常常成为商家们的促销打折手段,能够真正带给消费者实惠、商家也能获得利润,这当然是再好不过,可这也被一些“害群之马”钻了空子,市场上免费送卡号其实存在不少隐患。

  不单如此,深圳此前还有手机卡疑遭“克隆”后亲友被骗代充值的事件发生。据《深圳特区报》报道,市民梅小姐手机并未离身,却有骗子用她的手机号码给其手机通讯录上的熟人发短信,要求帮忙买充值卡。在近两天的时间里,梅小姐多个亲朋好友上当,被骗走近3000元手机话费。

  为此,请消费者务必留意:当手机发生异常后,应该及时联系通信运营商和警方,采取必要措施,以免遭受损失。另外,既然原卡能实现号码复制,消费者就必须警惕原卡随意离身。今后,消费者如果收到要求给熟人的手机代买充值卡的类似短信,一定要谨慎,核实身份后再作决定。

  法律人士提醒:私自复制手机卡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号码的按盗窃罪定性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也规定:只有取得移动通信经营许可的电信企业才能制作并销售SIM卡。任何未取得经营许可的单位和个人擅自从事这类业务都属于违法。私自复制他人电话号码者,已构成盗窃罪,如果涉及金额超过1000元,除赔偿受害人相应损失外,还将视情节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此,律师表示提醒人们,请千万不能有私自复制手机卡牟利的不良想法。我们还要提醒消费者,购买手机卡等物品时一定要向商家索要发票,以免发生纠纷时缺乏维权证据。“手机卡可别当这是一件小事。这可是关系到您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大事,一定要警惕。”一业内人士说。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