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西藏昌都察雅县扶贫开发产业园,手工艺人在生产藏族传统工艺品。
西藏昌都市察雅县,艳阳高照。
位于察雅县扶贫开发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的玛业堂文化艺术公司(以下简称玛业堂公司)大厅里,整齐地摆放着一幅幅唐卡作品。这种精美的当地工艺品,近年来成了市场的宠儿。“全国各地咨询和下单的电话不断,产品供不应求。”玛业堂公司负责人多吉说,为赶订单,他们经常加班加点。
察雅县的手工业一度“小而散”。如今,产业园的建成,让这里的手工业焕发了新生。
产业援藏是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有效路径。自1994年启动援藏工作以来,重庆始终把产业援藏作为重中之重,致力于通过产业合作促进昌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产业园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30年来,重庆坚持“昌都所需、重庆所能”的原则,通过精准施策、项目带动,持续深化与昌都的产业合作,为昌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打造一个园区
开发当地特色产业
产业园是如何改变当地传统手工业发展格局的?
以玛业堂公司为例,由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多吉创立的这家公司,今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80万元。这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还促进了唐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在入驻产业园前,玛业堂公司却是另一番景象。“以前唐卡作品都是分散在村民家中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质量也没有保障。同时,受条件限制,学徒也不多,带动力不强。”多吉说,由于生产方式零散无序,再加上销售渠道也一直打不开,公司一年销售额不足15万元。
2018年,多吉听说重庆援藏工作队在察雅县新建了产业园,那里不仅房租全免,还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对接等全方位服务,他当即决定将公司搬到产业园。
如今,多吉在产业园的车间有300多平方米,熟练工人从3名增加到11名,还有20多名学徒。
“学徒每月的工资在3500元左右,学成毕业后,可以继续留在企业上班,也可以自己创业,加工好的唐卡,公司可以帮助寻找销售渠道。”多吉说,自从公司搬到产业园,不仅让更多年轻人在家门口工作还增加了收入,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今年已接到50多万元的订单。
除了唐卡,产业园里还有金银器、藏香、藏式家具等多个高原特色产品生产商。据重庆援藏干部,察雅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徐坤介绍,园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实现协同发展,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同时,产业园积极对接重庆市场,拓宽销售渠道,让昌都的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产业园入驻企业15家,年产值1.4亿元,不仅使当地手工业实现了从“小而散”到“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转变,还带动当地25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这背后,是重庆产业援藏从“输血供氧”向“造血制氧”的转变。
引进一批渝企
来到昌都投资兴业
“通过东方甄选直播带货昌都农特产品,我们的青稞麦片不到一小时就卖断货了!”今年4月底的一天,昌都市君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亲公司)董事长易川虎兴奋地在朋友圈“报喜”。
君亲公司前身是西南大学产学研孵化的创业企业,2017年作为产业援藏项目,由重庆援藏工作队引进昌都,主要从事青稞食品研发、精深加工、销售,以及青稞种质资源的培育、种植和研究。
易川虎在朋友圈中提到的青稞麦片,背后有着深厚的“重庆基因”。
“这款青稞麦片的生产线,是由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刘雄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建成的。”易川虎说,君亲公司依托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重庆科研力量,逐步形成以青稞种植、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作为重庆援藏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君亲公司不仅填补了昌都地区青稞深加工领域的空白,还成功将青稞制品出口至欧美国家。
目前,君亲公司建有三条西藏领先的青稞食品自动化生产线,满负荷年产量1万吨,产值1.8亿元,可实现利润约3000万元,解决直接就业100人以上。
君亲公司产品的大卖,直接带动了当地的青稞种植。易川虎给记者算了笔账,按满产算,每年大概需要7000吨青稞原料,以目前青稞市场价每吨6000元左右计算,每年原料的采购成本就超过了4000万元。“七年时间里,我们通过青稞原料采购为当地群众增收530余万元。”易川虎说。
在重庆市援藏工作队的协调下,君亲公司不仅获得了大量订单,还解决了用工、原料、物流等一系列难题。同时,工作队还积极帮助君亲公司申请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备案,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促进了君亲公司的快速发展,也为昌都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像君亲公司这样来昌都投资的重庆企业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20年—2023年,重庆援藏工作队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2个,到位资金9.71亿元,亿元以上项目4个,到位资金8.64亿元。
培育一张“名片”
康巴花都成功创建4A级景区
在昌都市类乌齐县县城西边8公里处的康巴花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33岁的当地居民其美拥忠开了一家餐饮店,主打酥油茶、青稞酒、牦牛肉等地道藏式美食。
其美拥忠原是一位世代居住在类乌齐县的牧民,原本并不富裕。如今,他的餐厅旺季时日均营业额超过一万元,远高于放牧收入。
“感谢重庆援藏工作队打造了康巴花都景区,让我们有机会参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其美拥忠表示。
康巴花都以其独特的高原风光和浓厚的康巴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牧区,鲜有人问津。
自2018年起,重庆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依托西藏类乌齐紫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而后,一批批重庆援藏干部接力投入景区建设。
2019年,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投入资金285万元,制定了康巴花都4A级旅游景区创建规划等系列规划;2022年,重庆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投入1716万元,实施康巴花都片区文旅融合、营地提升等工程;2023年12月,康巴花都成功创建为类乌齐县首个、昌都市第三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如今,康巴花都已成为昌都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5月至9月是康巴花都的旅游旺季,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康巴花都的建成,带动当地群众81户416人参与旅游经营。2023年,康巴花都全年接待游客90267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74.83万元。
在藏东地区,这样的重庆产业援藏故事不胜枚举。重庆历批援藏工作队聚焦“昌都所需”,竭尽“重庆所能”,嫁接“巴渝优势”,孵化“藏东品牌”,推动昌都产业结构优化,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