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调查

记者调查:生猪产业为什么总是“很受伤”?

来源: 重庆日报 2009/5/13 16:08:29 关注度:234985次

     叠加负效应

    “真是遇得到哦,金融危机还有完,甲型H1N1流感又来了!”记者昨日在渝中区学田湾农贸市场采访时,一位猪肉营业户抱怨,尽管现在很多人得知甲型H1N1流感不会影响猪肉安全,对肉市的影响还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他告诉记者,在爆发甲型H1N1流感前期,肉摊经营较为惨淡,猪肉出现滞销,只是现在才略有回升。

     对于生猪产业来说,今年是个“多事之秋”。

     去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对肉品的消费量。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2006年全国生猪行情跌入近10年最低谷后,在2007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生猪养殖户尤其是规模养殖场渡过难关。在较高的市场价格和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原有的养殖户加大养殖规模,同时,吸引了大量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生猪产业,直接导致生猪产量快速恢复,出现了短暂的供过于求。

    “今年的生猪行情低迷,是叠加的效应所致。”市农委畜牧业发展处调研员王华平认为,但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只是偶然因素,根本原因还在于生猪养殖模式需要进一步转变。

  总是“很受伤”

     除了咬牙忍耐,荣昌县久光养猪场的老板尹久光说他没有任何办法。所幸的是,早在去年行情持续下滑并未见起色之时,尹久光已有的几百头商品猪全部出栏,现在仅存栏100多头母猪。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家里从事家庭养殖,到2005年建起年出栏上千头的规模养殖场,尹久光说他已记不起经历了多少大起大落。不过,他因此掌握了一套择时存栏和出栏的“技巧”,方才能挺到现在。

     2005年,全国生猪行情开始下跌,并在2006年5月跌入近10年最低谷。随后于2006年11月起逐步回暖,不过于2008年4月抵达峰顶后又逐步下滑。记者查阅历史资料后发现,从改革开放初期至目前,生猪行情经历了3次每公斤价格涨跌幅超过5元的剧烈震荡。而猪肉价格,则随着生猪行情的起伏,同样经历着大起大落的悲喜剧。

     根据农业部最新统计,全国猪肉市场价已连续下跌了12个星期,多个省份猪肉价格监测系统发出了蓝色预警,不仅是散养户正备受煎熬,一度高调进军养猪业的城市工商资本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记者在我市区县采访发现,一些小型养猪场目前仅存栏10多头,而且成了养殖业主“烫手的山芋”。开县白鹤街道办事处畜牧站负责的片区内有11个规模化养殖场,但加上散养户在内,目前片区生猪总存栏量不足万头。

  散养仍然左右市场

    “散养户对市场的影响太大了。”重庆金博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世惠称,目前我市生猪供应的主要来源还是散养户,他们船小好调头,行情好时大量介入,行情下滑时又迅速撤出。他们的潮涌潮退,直接影响了整个生猪市场的供求关系。

     按相关统计标准,年出栏50头以下商品猪属散养,50至500头之间属小规模养殖,500至5000头之间属中规模养殖,5000头以上属大规模养殖。据统计,去年我市生猪出栏总量为1898万头。其中,散养户的产量占全市产量的60%,规模以上养殖场的产出贡献仅为40%。而从养殖主体的数量上看,规模养殖场主不到2%。虽然近几年有大量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养猪,但绝大部分是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户。

     在2007年全国范围内政府首次强力救市之前,生猪产业因大量散养户“放纵的自由”而饱尝苦果。尤其是2006年生猪价格跌入近10年最低谷后,农村一度出现了弃养甚至宰杀母猪的辛酸场景。

     市农委畜牧业发展处处长吕祖德表示,规模化养殖能够迅速根据市场供需变化调节生产,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市场波动幅度。虽然我市朝着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的规模化养殖水平已有大幅提升,但“要改变散养决定市场的局面,还有待时日”。 

     记者 颜明华 实习生 刘蓟奕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