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重庆西动车所,郑渝高铁重庆首发班组集体亮相。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盼望着,盼望着,高铁来了!漫漫回家路将成为历史!”6月19日,在江津工作、老家在巫山的张明磊在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
时速350公里,与风竞速,陆地飞行。
今日,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运行,我市云阳、奉节、巫山三县正式进入高铁时代,从此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中心城区到巫山实现两小时直达。由此,渝东北交通蝶变升级,重庆交通强市再次实现加速跑。
冲破大山阻隔
三省市携手谋划建设郑渝高铁
巴山延绵,渝水环绕。
盼修路,特别是盼一条北上快捷的陆上大通道,是重庆人多年的夙愿。
2008年,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当时,重庆铁路建设非常滞后,别说规划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渝东北大部分区域铁路建设都还是空白,重庆到北京需要20多个小时。”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就像一粒“种子”,在重庆交通人心里种下了一个“高铁梦”。
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筹划建设北上出渝大通道——郑渝高铁郑万客专。
2008年,我市主动邀请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及周边省市来渝,共同商议对接重庆与周边各省的铁路规划。会上,重庆首次提出了规划修建郑万客专的建议,得到了铁道部和河南、湖北省的积极支持。渝豫鄂三省市开始携手共同推进郑万客专规划研究工作,并分别与国铁集团签署部省纪要。
2010年,在重庆市发改委等市级部门争取下,郑万客专被纳入国家《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
2014年9月10日,新建郑州至万州铁路项目建议书获得批复,标志着国家同意对郑渝高铁万州到郑州段进行立项。同年,在市交通局等市级部门和沿线区县的大力支持下,中铁二院启动初测阶段现场勘察工作。
2015年8月28日,在市交通局等市级部门全力争取、密切配合下,国家发改委批复新建郑州至万州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此,郑渝高铁万州到郑州规划建设全面提速。
攻坚克难
项目建设创下多个第一
2016年12月,郑渝高铁万州至巫山段全面开工。
这可谓是一条“天路”,隧道穿山、桥梁跨江,线路“上天入地”。万州到巫山段,桥隧占比高达98%,为国内首条桥隧比超过90%的山区高铁。
此外,这里有“火焰山”。夏天施工,奉节隧道温度达到40多摄氏度。为降温,从2018年到2020年11月30日奉节隧道全隧贯通,项目部共用了约千吨冰块,最热的一天,施工人员用两辆车拉来30多吨冰块降温。
这里有“水帘洞”。全线第一长隧小三峡隧道,最大涌水16.8万立方米/天,相当于60多个标准游泳池(2500立方米)的蓄水量,隧道共有152个裂隙水、孔隙水、泉水点、暗河出水口等排泄点,其中暗河出口12个。
这里有“钢筋麻花”。奉节干溪沟隧道施工过程中,用于隧道支撑的钢拱架屈曲变形呈“Z”状,被拧成一个个“麻花”,高地应力和不良地质导致作业面发生连续大变形,支护结构被破坏。回想当时的场景,中铁一局郑渝高铁5标项目部工程部副部长薛欣程依然心有余悸。
这是一条创新之路,建设者遇山开路,遇水架桥,项目建设创下多个第一:
奉节梅溪河双线特大桥,为国内350公里/小时高速铁路最大跨度无砟轨道上承式拱桥;云阳彭溪河大桥,建成国内第一深水桩:深入河床下55米;巫山小三峡隧道,亚洲时速350公里高铁最长的单洞双线隧道。
这是一条绿色生态之路,建设者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的原则。中铁一局将干溪河隧道弃渣场等临时用地打造成“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绿色铁路景观走廊;中铁十一局在万州大周渣场、巴阳隧道开展生态渣场试验,形成“弃渣场新型生态排水沟的设计方法”专利,未来这里将形成有鱼、有虾、有昆虫等生物的自然生态系统……
这是一条合力攻坚之路,区县地方政府积极协调,攻坚克难。
如巫山站及其广场,选址在一座65米高的小山上。在当地交通部门支持下,上万名建设者总计开挖了1000余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平整场地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仅“移山”一项就耗费了3年时间,上演了当代版的愚公移山。此外,资金保障、供地保障、拆迁加速度、审批高效率……我市相关部门通力配合,推动了郑渝高铁建设跑出“加速度”,在重庆交通建设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渝东北交通蝶变升级
未来还有这些新期待
“郑渝高铁开通,让渝东北交通实现蝶变升级,有力支撑‘2小时重庆’战略目标,推动重庆交通强市‘加速跑’。”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规划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交通一直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以巫山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巫山到重庆需坐船,最快要花费两天三夜。2010年,渝宜高速通车后,巫山到重庆自驾全程需4个多小时,大巴车全程需6—7个小时。
张明磊告诉记者,2015年到江津上大学时,从老家巫山龙溪镇到江津,路上要换乘三四次客车,全程需要10个小时左右。早上从家里出发,通常晚上才能到达,可谓“披星戴月”。
郑万高铁开通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交通基本上实现了“2小时重庆”,重庆也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成渝通道与渝京通道两线齐发,串联起西南地区与中原、华北地区的快速通道网络。
随着郑渝高铁开通,我市高铁运营里程、在建里程均已接近1000公里,但高铁建设仍需补短板,跑出“加速度”。去年,重庆召开交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全面开启“2小时重庆”建设新征程。根据规划,到2030年,重庆将建成成渝中线、渝昆、渝万等11条高铁,形成“米”字型高铁网络,实现“1小时成都、贵阳,3小时周边省会城市,6小时北上广”目标。到2035年,重庆有望实现全市“区区通高铁”“县县通铁路”。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通过渝万高铁、渝西高铁支线以及郑渝高铁巫溪支线,开州、城口、忠县、巫溪4个县将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将全部实现铁路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