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热点

医院骗保2300万元 不应止于开“天价罚单”

来源:重庆消费维权网 2022/4/21 13:41:11 关注度:17859次
       社会医疗保险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为的就是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住得起院。然而,部分定点医疗机构诱导、骗取参保人员住院,存在挂床骗保行为,甚至出现虚构支出、伪造病历的情况。而这造成国家医保资金大量流失。此次武汉同济医院因骗取医保基金2300万元,被罚款5900万元,再次敲响了医保基金安全的警钟。
  医疗机构骗保行为可以说在各地都有发现。据媒体报道,在贵州一些地方,医疗机构骗保几乎成为一种“传统保留剧目”。如六盘水市,抽查定点医疗机构135家,存在骗保现象的有107家,高达76.30%;在安顺市,抽查定点医疗机构41家,骗保问题查出率达100%。医疗机骗保手段五花八门,成为刺痛公众眼球、损害社会公平的“毒瘤”。
  然而,医疗骗保行为,这种“公开的秘密”几乎都是靠记者发现和媒体曝光,鲜见有管理部门主动查处的案例。不可否认,医保经办工作量大,医疗服务点多、面广、线长,加重了核实的难度。但是医疗骗保案件频发,也暴露了现行医保制度背后的漏洞和治理难题。监管缺位也是导致医保资金频遭蚕食的重要诱因,这显然更值得有关部门反思。
  事实上,治理医疗骗保行为,本身就是法律题中之义。早在2014年4月2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对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7个法律适用问题作出解释。其中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险待遇的,属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元条规定的诈骗公司财物的行为”。可见,一些医疗骗保行为是在骗取国家公共资源,骗保医疗机构及其法人代表已涉嫌犯罪,理应受到刑事追责。
  医院骗保2300万元,不应止于开“天价罚单”。防范和打击骗保行为需要制度协同,社保部门应与公安、民政、卫生、社区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密切协作,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特别是预防和打击骗保行为需从细节上把关,盯牢医保金等公共资源,比如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将骗保行为纳入国家征信体系,或推行举报骗保行为的奖励制度,形成社会监督、群防群治的合力。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