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知识

新《消法》中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救济手段有待细化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2013/11/12 10:05:47 关注度:586001次



    才办了信用卡就有人来推销保险、卡和密码均保管妥当钱款却不翼而飞、没有申请信用卡却留下不良信用记录……近年来,个人金融信息遭泄露而引发的投诉纠纷有增无减。个人金融信息被泄露和倒卖的行业痼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此,新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中国消费者协会10月30日就此表示:“新《消法》将个人信息受到保护作为消费者的一种权益确认下来,这是本次修改的一大亮点,对于指导具体领域的维权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个人金融信息频遭泄露

  2011年2月,陈小姐登录网银后发现,存有4万多元的账户里只剩下了85元。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王小姐等多家银行储户,被盗金额最高达到23万多元。这是央视2012年3·15晚会曝光的内容。根据央视报道,这些储户的损失源于个人信息被泄露,而泄露信息的人却是银行的“内鬼”。
  2013年3月,北京警方通报称,近期破获两个有组织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团伙,抓获92名犯罪嫌疑人。在其中一起案件中,多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先后出售20余万条客户信息,被诈骗团伙利用后骗得300余万元。
  除了明目张胆的金融机构“内鬼”,个人金融信息还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泄露。
  2011年12月,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称,两家银行未经郭先生授权擅查其信用记录情况,依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两家银行各罚款2万元。2012年8月,央行上海分行也通报称,某银行仅凭借第三方公司提供的查询授权书,在未与客户发生业务关系的情况下,查询并泄露了3.2万余人的个人信用报告。2013年2月下旬,国内某大型保险公司身陷“泄露门”,近80万份保单信息遭泄露。事后,该保险公司致歉称,泄露事件系合作的众宜风险管理网站升级所致。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大金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个人金融信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些信息很可能被泄露给与相关金融机构联姻的银行、保险、证券,以及贷款融资担保等第三方平台机构。

  金融信息保护问题凸显

  显然,随着金融交叉性产品的日益丰富,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报记者查阅发现,目前有关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主要存在于以下几项金融行业法规中:一是《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两部法律均规定了金融机构的保密义务。二是《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其中要求:“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以外,金融机构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个人存款账户的情况。”三是《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暂行管理办法》,该办法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了规范,并在罚则部分对征信机关、商业银行违反保护规定,泄露个人信用信息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2011年1月,央行发布《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首次对银行业个人金融信息涵盖的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并对信息的收集、保存和使用进行了规范,且在规定了泄露了个人金融信息的处理措施后,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使用和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给客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不过,在央行南京分行行长周学东看来,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还存在诸多不足。“现行金融法律仅对金融机构保密义务进行原则性规定,未对个人金融信息范围,以及金融机构收集、保存、使用个人金融信息等行为做出专门规定,导致金融机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行为模式参照执行,其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缺乏法律约束。而金融机构出于商业经营和竞争的压力,其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意愿和能力均不强,甚至侵害个人金融信息。”周学东说。
  这也是保险专业维权律师李滨的忧虑所在。李滨说,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民法》和《侵权责任法》等都进行了规定,相关金融法规也有一些原则性规定。但是,这些法规都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监管手段欠缺等问题。

  举证索赔规定有待细化

  个人金融信息被泄露,金融机构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是广大金融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对此,新《消法》第五十条规定,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第五十六条又规定,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相关规定执行;未做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处罚机关还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李滨表示,从司法实践看,个人金融信息遭受非法侵犯后,多数获得的仅仅是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等名誉补偿方式,经济和精神赔偿请求基本得不到司法部门支持。新《消法》提出“赔偿损失”,这将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有力威慑。“另外,设立工商部门的行政处罚作为兜底条款,可以弥补监管漏洞,提高违法犯罪成本。”李滨说。
  李滨同时认为,虽然新《消法》明确了金融消费者的信息保护的索赔权,但如何认定损失、谁来举证等一系列问题有待细化。

  参与新《消法》修改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景明认为,对于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民事赔偿问题,不能仅以个人的损失额来计算,而应按照新《消法》、《侵权责任法》等法规来确定,相关金融机构应承担举证责任。在索赔时,可以考虑集体诉讼或者由消协组织提出公益诉讼。

(本网责编:陈宏)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