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红黑榜

普通鸡蛋贴标签变乌鸡蛋 假的永远成不了真

来源:重庆3·15消费维权网 2013/1/16 17:14:37 关注度:2780233次

  鸡蛋是我们常吃的食物,它的营养价值是众所周知的。近年来,随着大家养生意识的增强,土鸡蛋、乌鸡蛋比普通鸡蛋更受欢迎,虽然价格更高,但人们还是愿意去买。需要提醒的是,别花更多的钱买来的还是普通鸡蛋哦。

买乌鸡蛋小心买到白皮鸡蛋假冒的  

买乌鸡蛋小心买到白皮鸡蛋假冒的

白皮鸡蛋贴标签变成乌鸡蛋 身价翻倍

  普通鸡蛋冒充土鸡蛋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现在又出现了普通鸡蛋冒充白壳乌鸡蛋的现象。乌鸡蛋的营养价值也是公认的,它的价格比一般的鸡蛋价格要贵上许多,一些不法商贩就利用普通鸡蛋还冒充,以获取更多利润。

  乌鸡蛋是白色的,和普通鸡蛋大小没什么区别,一般人是分辨不出来的,所以一些商贩就在普通的白皮鸡蛋上贴上“乌鸡蛋”的标签来冒充。据了解,普通白皮鸡蛋的进购价一般在5、6毛钱左右一个,贴上乌鸡蛋的标签后,则以每个1元至1元5的价格销售,甚至还以更高的价格售卖。就贴上一个小小的标签后,普通白皮鸡蛋就跃升为乌鸡蛋,身价也翻了一番。

乌鸡蛋的表皮比普通鸡蛋白

  乌鸡蛋与鸡蛋相比,有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征,且蛋黄大,蛋清稠。有增强免疫功能、提高耐缺氧能力、抗衰老作用。科学研究证明:食品中的微量元素硒,被誉为抗癌之王,经常食用富硒食品,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乌鸡蛋,用菜油煎炒,颜色金黄,蛋黄多,香嫩可口,营养蛋黄白分明,香味悠长。

  一位从事乌鸡蛋养殖的人员介绍,乌鸡蛋与普通鸡蛋相比,有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征,而且蛋黄大,蛋清稠,一般多是为孩子、孕产妇和老人购买的。乌鸡蛋的表皮比普通鸡蛋表皮白一些,但很难区分,而二者价格最多相差3倍,目前乌鸡蛋的市场价格为每斤15元。

真假乌鸡蛋的辨别

  其实啊,不仅仅有普通鸡蛋冒充的乌鸡蛋,还有作假的乌鸡蛋呢。真乌鸡蛋和假乌鸡蛋的主要成分虽然都是碳酸钙,但由于假乌鸡蛋蛋壳中还含有少量石膏,所以比真鸡蛋的外壳偏黄亮一些,但不太明显,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出来。真假乌鸡蛋的辨别方法如下:

  1.用手触摸假乌鸡蛋蛋壳,会觉得比真乌鸡蛋粗糙。

  2.用鼻子细细地闻,真乌鸡蛋会有隐隐的腥味,假乌鸡蛋主要成分是树脂、淀粉、凝固剂、色素等化学物质,没有腥味,蛋黄蛋清都非常清淡。

  3.轻轻敲击,真乌鸡蛋发出的声音较脆,假乌鸡蛋声音较闷。

  4.假乌鸡蛋打开后不久,蛋黄和蛋清就会融到一起,而且下锅就散了。这是因为蛋黄与蛋清是同质原料制成所致。

  5.在煎假蛋时,会发觉蛋黄没有搅动便自然散开,这是因为包着人造蛋黄的薄膜受热裂开的缘故。炒的乌鸡蛋一般来说比煮的或者做汤更能发挥乌鸡蛋的香味,所以想知道乌鸡蛋真假,最好是炒一个试试。

  6.假乌鸡蛋煮熟后嚼在嘴里有点像橡皮,不仅没有蛋味,而且像花瓣一样有颜色分层。

知识拓展:乌鸡蛋的价值功能

  1、乌鸡蛋可有效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脂和胆固醇水平,促进幼儿脑神经系统及视觉系统的健康发育;同时该蛋品中富含亚油酸、亚麻酸、n-3脂肪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更是对人体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乌鸡蛋也由此被誉为“鸡蛋中的脑黄金”。

  2、乌鸡蛋富含钙、铁、锌、锰、碘、硒等微量元素和高维生素E。而维生素 E 又能清除体内自由基等垃圾,保护细胞膜结构,抵抗衰老,减少组织中脂褐质的堆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和肿瘤的发生。

  3、乌鸡蛋是药膳保健佳品。女性食之能使皮肤更富弹性、柔滑、细腻和美白,并且有利于产后体质恢复;儿童食之可增强智力,保护视力;常人食之则可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有害药物对人体的侵害。

  4、乌鸡蛋还有补气补血、止血止痛、调理阴阳、滋补肝肾、养血通经的功能,常食乌鸡蛋可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血液中血红素的含量,防止心血管疾病,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

  5、乌鸡蛋可镇静安神、明目益智、调节神经、促进代谢、恢复疲劳。

  6、乌鸡蛋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舒筋活络的功效,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活跃内分泌系统,加强肌体免疫力。

  7、乌鸡蛋还能抗癌、抗肿瘤、延缓衰老;产妇食用后能明显提高乳汁的免疫能力,促进婴儿的健康成长。

相关链接

土鸡蛋并非“越土越好” 教你几招鉴别窍门

土鸡蛋生产现场:纷纷姓“土”实为“混蛋”冒充

■ 小编有话说

普通鸡蛋也能满足营养需求

  看到很多人都辛苦的找寻土鸡蛋、乌鸡蛋等“高端鸡蛋”还吃,普通的鸡蛋根本就不吃,小编就在想啊,难道那些鸡蛋就一定比普通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也不一定吧,其实有一部分人还是存在“贵的就是好的”这一想法,认为贵的东西一定比便宜的东西好,所以啊,吃鸡蛋也要吃贵的。小编想说的是,普通鸡蛋一样能满足我们的营养需求,更何况你还不知道你买的“好鸡蛋”是不是普通的高价鸡蛋呢,何必呢。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