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警示

儿童用减量成人药不可取 须遵循用药原则

来源:重庆3·15消费维权网 2012/12/28 10:48:41 关注度:1078769次
  天气越来越冷,抵抗力比较低的儿童成了感冒多发人群,然而吃药时,药品包装上的说明却让不少家长犯糊涂,“儿童酌减、小儿酌减”,可究竟应该减多少呢?这恐怕是大多数家长的疑惑吧。近日,一则“中国孩子面临无药可用”的消息更是让家长们担忧不已。

儿童用药“酌减”不可取  

儿童用药“酌减”不可取

“儿童酌减”令人犯晕

  近期,有消息称,我国90%儿童使用成人药物减量版,药品没有专门的儿童剂型,儿童药说明书上的“酌情”意味着没有经过儿童临床研究,这样的消息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担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3亿儿童,作为药品消费的特殊群体,拥有近500亿元的市场潜力。然而,目前该领域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儿童药品种类十分缺乏。本土儿童药品牌稀少、生产儿童药品的企业寥寥无几。有统计表明,国内市场90%的药物都没有儿童剂型,儿科医生在用药时靠经验积累,安全隐患很大。

  在观察多家药店后也发现,多数药品对儿童使用的具体剂量都未作明确标注。“成人一次0.5克,一日三次。”从某品牌抗生素类药品的说明书上看到,成人用量标注明确,用量、每日次数、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面面俱到,然而在儿童用药剂量方面,却只用“儿童酌情服用”一句带过。

  “儿童酌情减量”、“儿童在成人监护下使用”、“请遵医嘱”等,这些字眼真是让不少家长犯难啊,“3岁时是药量酌减,5岁时还是酌减,到底怎样酌减才是对的?”有市民说,她家孩子一到生病吃药,她就要“做算术题,少吃,怕影响效果;多吃,又怕用药不准会中毒”。

儿童药品多为成人药

  据了解,多数药店都未设立专门的儿童药品专柜,在一家药店内我们发现,货架上摆放的药品不下千个品种,而像小儿感冒冲剂、小儿止咳糖浆等儿童专用药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品种很少,占药品比例不到一成。”销售人员表示,目前儿童专用药品,治疗的也多为感冒、发烧等常见病,如遇上其他疾病,药店都会建议孩子家长减量服用成人药,但是,打开说明书,提到儿童用药大多是笼统的一句“请遵医嘱”或“酌情减量”。

  “在中国当父母,只知道阿司匹林可不行,你要明白什么叫麦角胺、氯霉素和乙酰氨基酚,学会用半衰期来计算药物排出体外的时间,甚至要像金庸笔下的小龙女一样练习玉女素心剑法,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指甲盖大小的一粒药劈成8瓣。”一位母亲忍不住叹了口气说,“不学点儿科医学知识,根本不放心。”

  目前,我国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有专家指出,在药学的临床研究中,儿童通常不作为观察对象。这意味着不仅缺乏专门针对儿童开发的配方药物,更缺乏对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解释。

儿童用成人药不可取

  “一些药物并不适合儿童使用,在没有医生指导下擅自使用很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妇幼保健专家表示,儿童是个特殊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生理代谢特点,并非简单是成人的“缩小版”,很多成人用药是不能替代儿童用药的。儿童的器官较稚嫩、易损伤,药物代谢机能低下,对药物的吸收与成人有显著差别。尤其是幼儿,药量多一点点都会出问题。因此,建议家长应遵循医生嘱咐给小孩服药。“儿童虽然是个小人,但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童用药要慎之又慎。”

  据统计,我国每天有数百人死于不良用药,其中儿童占32%。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说法,儿童用药安全是个全球性问题。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约有9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其中许多儿童死于原本可以治愈的病症。不仅如此,许多儿童使用的药物对儿童的作用尚无定论,甚至没有获得许可对儿童使用。而来自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是12.9%,新生儿高达24.4%,成人只有6.9%。据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统计,我国7岁以下聋儿,超过30%是因药物过量造成的毒副作用所致。

  一位儿科医生介绍,一位父亲为了给5个月的孩子喂药,先拿着剪刀在药片上剪出几个豁口,再找出一只玻璃杯将其压碎,最后小心翼翼地挑拣出近三分之一的药量。他的儿子得了重症肾病,每天需要两次服用一种名为“强的松”的特效药物。对于这个还不到半岁的小宝宝来说,即使是磨成芝麻粒大小的药片,仍然巨大得难以吞咽。不得已,这位父亲把药片磨碎后,还要将其泡在水里,用奶瓶给孩子喂进去。“即使如此,剂量仍然不够准确”该医生很是无奈,“其实很多成人药并不适合儿童,如果有专门给儿童吃的要就好了。”

儿童基本用药原则

儿童用药要遵循基本原则  

儿童用药要遵循基本原则

1、要明确诊断

  根据病情决定如何用药,尤其要考虑到儿童的用药特点及剂量。如小儿支气管哮喘可以应用麻黄素、肾上腺素类药物解除哮喘,但同时患心脏病的孩子就不能用,因为这类药物可使心跳明显加快,对心脏不利;又如患小儿感冒时,尽管速效胶囊疗效快、服用方便而为感冒药中的佼佼者,但婴幼儿神经系统、肝脏发育尚不完全,用了速效感冒胶囊易引起惊厥、血小板减少或肝损害。因此在选用药物时既要考虑疾病的需要,又要考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不利因素。

2、选药时要有明确的指针

  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小儿的具体情况,选用安全、有效、可靠、价廉、易得的药物。不能用疗效不确切的药物,不要轻信广告药品,不要图新药、图贵药,因为新药的毒、副作用往往需要长期深入细致的临床调查研究,尽管新药上市前都做了如对胎儿的影响、致癌、致畸、依赖性、抗原性的研究,但由于时间的局限,还远不够。非那西汀在应用几十年后,才发现长期应用可致肾乳头坏死甚至肾盂癌的毒性反应。

3、要掌握影响药物的因素

  如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口服还是注射);药物联用的相互影响(用药尽量少而精,尤其避免“撒大网”的用药方式);小儿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及精神状态等。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干扰,以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4、不要给患儿随意滥用成人药

  儿童的肝、肾、神经等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损害或发生中毒反应。婴幼儿更应慎之又慎。如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药适于成人应用,若给患儿应用则不易掌握用量,一旦过量,会因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又如氨茶碱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成人用药尚需注意,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用后很易中毒。

5、不要滥用小药

  有些家长把一些小儿常用药称为“小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有益于小儿的身体健康,这种做法实不可取。如抗菌药物不按时按量的滥用,会导致耐药性,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药物就起不到杀菌消炎作用了。又如一些消食化积的中成药里多含有大黄、黑白丑等泻药,盲目使用会影响小儿营养吸收。还有些中成药里含有朱砂,长期服用会引起积蓄中毒。孩子无论吃什么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6、避免滥用某些滋补和维生素类药品

  家长的动机是为孩子好,如病愈后让孩子补补虚;在校功课多、学习紧,给予进补;让孩子有高大的体格身材,避免“三等残废”等,有的人甚至和邻居攀比给孩子进营养滋补,因而滥用如人参、人参蜂皇浆、冬虫夏草、维生素A等。殊不知,这早一支、晚一支的补剂把孩子推向了病态,如人参蜂皇浆之类制剂是公认的激素制剂,这些补品制造出了性早熟,并已成为儿科的新疾病,目前医学界对此束手无策,深感棘手。维生素A服多了,可影响骨的发育,使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骨只长短不长长,原想不成为“三等残废”,却制造了一个地道的“三等残废”。

7、用药时,要严密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

  因为小儿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要随时决定继续用药或调整用药或调整剂量,使用药更趋合理,争取早日痊愈,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要注意增强小儿身体抵抗力,给于必要的加强体质的治疗,并给予良好的护理,使疾病彻底痊愈。

■ 小编有话说

孩子发烧不要急于用退烧药

  父母都是很紧张自己的孩子的,有些父母一发现孩子体温升高,就立即给孩子服用退热药,以为早治疗早见效。其实,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胜利性防御反应,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此时盲目应用退热药,反而会影响疾病的痊愈。

  孩子发烧要记住一个原则:38.5℃以上才吃退烧药,短期低烧则别吃退烧药。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烧。而且,退烧药有毒副作用,例如药疹、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及对肝肾功能的损害等,因此,退烧药必须慎重使用,基本原则应该是能不吃就尽量不吃。

  孩子发烧38.5℃以下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将75%的酒精和温开水以1:1的比例稀释,用来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及大腿根部,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擦孩子的前胸。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