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商家打出的带“特供”字样的广告
整治“特供”标识商品范围扩大
“特供”、“专供”产品大多为假冒,这其实已不是什么秘密了。早在去年9月开始,国家工商总局、工信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整治商家滥用“特供”、“专供”的专项行动。“特供”商品曾经一度偃旗息鼓。不过,蛰伏一年之久的“特供”商品最近换了马甲重出江湖。为此,从10月份开始,国家工商总局不得不再度联手相关部门,开展集中清理、整顿假借国家机关名义生产、销售“特供”、“专供”商品的专项行动。
据悉,去年的整治行动主要针对酒类“特供”进行,而这一次整治延伸到了其他食品,包括白酒、葡萄酒、啤酒、茶、食用油、乳制品、饮料、香烟、水果、大米等日用消费品。
中国食品[8.68 1.64%]工业协会官网的一份说明也证实了这次整治行动。协会指出,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将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商品展开集中清理整顿工作。
该说明称,凡在商品流通领域里销售标有涉及国家党政军机关部门及有关建筑物的“特供”、“专供”标识的商品均属违法行为,工商管理部门将进行查处。
淘宝已屏蔽“特供酒”商品
网络向来是销售“特供”“专供”的重灾区。目前在淘宝上搜索“特供酒”,有关商品均遭屏蔽,但并未遭到删除。不过,搜索“特供”却仍有超过7万个结果,包括声称“内部特供”酒类。
小企业借“特供”换销量
事实上,酒企生产所谓“特供”酒在业内是个公开的秘密。光大证券2008年12月一份关于某一线白酒经销商大会纪要报告,有这样的表述:(该白酒公司)在销售策略上,公司重视终端,加强对大型客户、团购等定制酒和专供酒,扩大团购的市场份额。
而中金公司发表的一份《2009年春季糖酒会调研纪要》报告里,通过对多家白酒企业的内部调研、高管座谈调研,至少确认两个企业自称有“特供酒”,其中一家知名四川酒企在调研时称自己成为某某“特供酒”、某某“专用酒”,一款特供酒当年销量第一是四川,其次是北京(20吨)、第三是西北(10吨)。
日前,广东酒类行业协会秘书长彭洪分析,一些知名酒企确实在一些历史阶段有生产过这些酒,但是最近几年已经陆续淡出,这些产品基本不会在商品市场流通。但是他补充说,一些小企业(在茅台镇上就有不少)也会生产自称向某些单位特供的产品,以换取销量,但是事实上并没有真的向这些单位供应。“说它们是假酒,并非说质量上的假,而是宣传上的假。”
〖小编有话说〗
连续两年的大力整治,仍然有不少商家打着“特供”的字样销售,风险如此大,铤而走险是为哪般?还不是背后暴利的诱惑。有暴利就有低成本,真“特供”低成本你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