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调查

“油条精”虚惊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

来源:红网 2012/8/7 9:32:38 关注度:2302519次
      据《长江日报》8月6日报道,继“豆浆精”后,近日湖北武汉市场曝出一种叫“油条精”的添加剂,据称长期食用可能引发“脑残”。一时间,人们敏感的食品安全神经再次被触动,豆浆油条两大传统早餐先后被拉入“黑名单”。而专家提醒,这种谈“精”色变主要是误将非法添加物的罪名扣给了食品添加剂。

  记者经过实地调查,通过大学教授解释,尝试着用事实抚慰民众紧张的心灵。按照新闻的说法,“油条精”确实大量存在,部分产品里面也确实存在会破坏神经系统的铝,但是,“有铝油条精”里面的“硫酸铝铵”,本来就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最大用量,是不会令人“脑残”的……如此看来,一切似乎是虚惊一场,但是,这背后却隐藏着真问题。

  可以说,“油条精”帖子之所以会引发众人高度关注,源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脆弱,更因为这种脆弱已经让公众形成了习惯性焦虑。长久以来,在许多食品的添加问题上,不说非法添加,就算是合法的添加,也常常结出异样的果实来。也就是说,纸面上、口头上、理论上,众多食品都可以做到无问题,而在实际中,问题食品却偏偏无处不在,这样的“经验”对公众而言极为深刻,甚至到了条件反射的地步。

  就拿油条来说,做“油条精”的真的会按照国家标准来生产么?做油条的真的会购买正宗的“油条精”么?炸油条时真的会按规定比例添加合法的“油条精”么?这些问题,公众很难自己找到答案,更没有人主动给他们答案。在监管方面还没能做到从源头方面管理好油条生产的时候,理论的“饼”充不了现实的“饥”,那么,公众的敏感、多疑、焦虑,就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有关方面必须正视并有所行动的。

  普通读者看这则新闻,可以止步于得出“油条精”是一场虚惊的结论,而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则需要看到背后的真问题在食品安全领域,倘若不能通过长期、细致、有效的监管,防范于未然,让食品的合格率稳定于高位,让问题的发生率愈来愈低,由此形成食品安全性的“品牌”,累积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那么,人们谈“精”色变之类的草木皆兵,就是那么的现实,现实得令人心酸。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