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鸡蛋为啥便宜?原来,这个菜摊摆在大楼地下室的入口处,摊主不仅卖菜,还帮社区照看地下室,社区免除了管理费、摊位费。摊主是个厚道人,就把省下的成本让给消费者,鸡蛋便宜也就不奇怪了。
“蔬菜贵不贵,要看摊位费”,这句话不无道理。在农副产品销售中,有一个“最后一公里”问题,即从城区边缘的批发市场到市区菜场、社区菜摊。有人测算,我国流通成本占到物价的50%至70%,而“最后一公里”的流通费用比前面500多公里的费用还要高出150%。
在大城市的社区摆个菜摊,小摊贩不仅承担着随时被清理出场的风险,还要承担每月上千元、甚至更多的摊位费、卫生费、管理费等各种杂费。在如此高的收费面前,零售菜价不涨才怪。
“菜篮子”是一项系统工程。降低农副产品零售价格,除了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外,还要挤掉流通环节中不正常的加价。据报道,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保障蔬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合理性,政府通常会投资兴建一些公益性的批发市场和社区商业网点,请专业的公司入驻管理,同时配合适当的免税政策,保证摊贩的经营成本基本稳定,不至于因土地、人工等成本因素造成蔬菜肉蛋等价格波动。
反观国内一些城市,由于过分强调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属性,对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普遍不足。各地的批发市场大多由社会资金投入建设,以营利为目的。这些批发市场等流通场所不仅把收取摊位费、进场费、管理费等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生存的必要手段。这些年,在土地、人工等成本上涨压力推动下,摊位费、管理费等各种收费越来越高,最终都反映在菜价上。“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也难免了。
菜价上涨背后存在着深刻的体制性、政策性原因,必须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应当在税费减免上给予支持。只有流通渠道顺畅了、收费减少了,农民就能劳有所获,消费者就一定能吃上价格合理的肉蛋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