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警示

网曝拉面用蓬灰 专家:过量摄入砷会致慢性中毒

来源:重庆商报 2012/4/27 21:05:15 关注度:111755次

  “又来了一个不要命的小吃。”昨日,经过实名认证的央视财经评论员“牛刀”转发一条微博称,所有兰州拉面馆都在使用拉面剂,拉面剂主要成分是蓬灰,这种化学物质含有大量致癌物质——砷。该微博一经发出迅速引起网友热议,一小时内转发评论近2000条。

  蓬灰中是否真的含有有毒物质?吃了加了蓬灰的兰州拉面,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重庆的兰州拉面馆情况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爆料 名人曝拉面用有毒蓬灰

  昨日,记者搜索微博后发现,“牛刀”所发布的微博其实是转发自一家实名认证的机构“迪尔马奇”。

  26日9:04,该机构发表微博称,“现在兰州拉面都用这种制剂来使得面粉更有弹性。如果将蓬灰放入纸杯会出现氧化,而把拉面剂溶液倒在光滑地板上会出现更恐怖的腐蚀现象”,不过截至昨日21:30,该微博转发及评论仅4次。

  不过该微博经“牛刀”转发后,在网友中引起热议。网友“李士贤”说:“兄弟姐妹们注意了,拉面也不能吃了。我们还能吃什么?”网友“黄敏”则表示:“请问现在还有些什么东西可以吃的!!!”

  网友“王健平”相对理性,他表示,保障大家的食品安全应该要成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首要工作,针对此事,相关部门应尽快表态。

  

  质疑 拉面用蓬灰有百年历史

  随着该微博转发量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其中,不少网友开始质疑该消息的真实性。网友“不萌不姓郑”质疑道:“蓬灰中是否真的含有砷?如果有,砷的存在形式和剂量如何?是否真的对身体有害?”还有的网友反驳称,制作兰州拉面加入蓬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否真的对身体有害?

  而不少经过实名认证的网友也站出来辟谣。甘肃电视台的马骏表示,惊闻有人在网络散布兰州拉面有毒谣言,深感不解和气愤。“拜托!在兰州我们都叫牛肉面好不!我们吃了都没死好不!见过撑死的。没见过毒死的。”他说,兰州牛肉面传统工艺讲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其中,灰就指的蓬灰,加入后可使拉出来的面条爽滑透黄、筋道有劲。后来,该工艺被拉面剂替代,就是对蓬灰提纯,摒除有害物质。目前兰州市场使用的是由兰大和交大以及相关企业研制的拉面剂,已通过相关安全认证。

  就在“牛刀”的微博引起巨大争议的时候,他又删除了原始微博,原因不得而知。对此,有网友称,在“路边新闻”出来后,应第一时间了解真相,公布真相。“我们的神经已经被食品安全吓得够紧了,路边社的新闻就不要传了。”

  

  调查

  “很多拉面馆都使用蓬灰”

  昨日下午,记者以推销员身份,向杨家坪西郊路一家拉面馆推销蓬灰。“70元一件?贵了,我们平时一件只要67元。”面对记者的推销,该拉面馆老板称太贵了,而且需要试用之后才能进货。老板告诉记者,平时都是从盘溪市场进货,每个月大概用一件(30斤),每件67元。随后,老板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常用的蓬灰。记者看到,这种蓬灰名为“强筋剂”,下方标有“速溶蓬灰”几个字样,主要用于粉丝、凉皮、腐竹、速冻水饺、速冻汤圆等速冻米面制品的品质改良。在包装上,还标注着“复合食品添加剂”等字样。在交谈中,老板明确向记者表示,平时店里做拉面都需要加蓬灰,但是添加多少这个量没法说。该店的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他们认识很多拉面店老板,都需要购买蓬灰,如果记者推销的蓬灰质量过硬,可以向其它拉面馆推荐。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沙坪坝重庆师范大学附近的一家兰州拉面馆了解情况,店内一位20来岁的小伙正在案板上做着拉面,旁边就放着一大碗蓬灰,小伙子边揉面边往面里加些香油和蓬灰。“店里的兰州拉面使用蓬灰,做出来的面才筋道有弹性。”小伙告诉记者,像案板上这样一大碗蓬灰,大概一两个星期就可以用完。此外,店里还一直都储存有蓬灰,方便随时使用。

  接着,记者再来到沙坪坝陈家湾一家西北拉面馆,当记者问及拉面是否添加有蓬灰时,拉面馆的老板娘表示,自己的面从来没有加过蓬灰。“蓬灰含有添加剂,电视台报纸都报道过的,我们可不敢用。”老板娘严肃地告诉记者。

  

  声音

  “砷摄入过量会致慢性中毒”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院长赵国华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拉面加蓬灰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方法,兰州拉面必须要添加这个才筋道。蓬灰含有铅、砷、硫化氢等化学成分,不管是天然草木烧制的蓬灰,还是人工配制的蓬灰,对人体都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赵国华表示,国家相关监管机构应该对蓬灰的制作工艺、生产标准、使用范围和含量等进行安全评估,消除网友的恐慌。

  新桥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王雷则表示,铅和砷有一定的毒性。比如砷,存在的形态多样,除非摄入过量才会有中毒症状。另外,砷的毒性主要是对血液系统造成一定影响。王雷说,像蓬灰里面如果只含有微量的砷,加之身体自然的新陈代谢,不会对健康造成过多的伤害。除非是对砷的摄入过量,才会造成慢性中毒。

 

责任编辑:王爽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