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市民汤先生的爱车出毛病了:先是发动不起来,好不容易点着火了,行驶时车盖里发出“哐当、哐当”的异响,车身抖动得厉害。4S店的工作人员检查后发现,发动机的气门已经损坏,维修费用高达3万多元。
汤先生这辆丰田锐智车才跑了8000多公里,从未出现过大的故障。如此高昂的维修费用让他十分恼怒,但技术人员告诉他,因相同故障等待修理的车已经排起了队。
今年春节前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众多汽车品牌4S店都接到不少这样的返修车辆,症状基本相同:冷启动时打不着火,怠速时发动机剧烈抖动,尾气灯报警。经过检验发现,这些故障车的发动机内聚集了大量胶质物,引起气门咬死、气门关闭不严、气门导管移位等问题。
汽车厂商和维修商将矛头一致指向了汽油的质量。但多家成品油经销商立即发表声明,强调所销售的油品没有质量问题。2月下旬,质监和工商部门介入调查,但结果至今没有公布。
3月19日,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问题汽油”样品的检测工作尚未完成,待结果出来后,会统一向社会发布。
疑似祸起“问题汽油”
从去年4月开始,云南英茂悦众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就陆续对类似故障车辆进行维修,到今年春节前问题集中爆发,最多时该公司一天收到5辆故障车。
打开发动机盖后,这家上海大众汽车特许销售商的技术人员发现,车辆的气门部位聚集了大量棕色、黄褐色的胶质。
“胶质粘结使气门的运动阻力过大,气门开、关滞后,轻者难以发动或者发不动,重者气门导管被拔出来,气门杆、气门座圈、液压挺筒变形,甚至凸轮轴损坏、气门断落后引起活塞缸盖等损坏。”该公司在发给客户的一份宣传资料上这样解释。
为什么发动机会结胶?原来一直从事技术工作的英茂公司服务总监毕佳伟分析,我国各主要原油中胶质、沥青质的含量约为百分之十几至四十几,经过炼油厂提炼后,胶质应降至国家标准值,即100克汽油中胶质含量不超过5毫克。尽管不良驾驶习惯以及汽车经常处于低速、怠速等恶劣的工作状态,也会导致发动机中胶质积聚,但从这类故障的大面积爆发来看,应该是使用了不符合要求的汽油。
“如果是只有我们的车出现了这种状况,可以归咎为汽车质量问题,但现在不同品牌的汽车扎堆‘熄火’,检查出来都是发动机上有胶质积聚,我们不得不怀疑是汽油不合格。”毕佳伟说。
为了求证,2月24日,深圳沃华石油化学添加剂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朱亚敏进行了一次燃烧实验。他将从附近加油站买来的97号汽油和从一辆故障车中取样的“问题汽油”各100毫升分别倒入铝盆后点燃。燃尽后,两种油都在底部留下了胶质,但“问题汽油”燃烧后留下的胶质物明显较多。
朱亚敏表示,汽油在空气中燃烧的过程与在汽车内部燃烧的过程并不一样,所以并不能完全作为判断汽油优劣的依据,但剩下过量的胶质肯定是不正常的。
毕佳伟说,就客户的反馈情况来看,疑似“问题汽油”的来源十分广泛,覆盖了几大品牌油企和一些小型民营油企,以及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发动机故障并不在保险理赔范围之内,这些少则几百元,多则数万元的维修费用全部需要车主自掏腰包,埋怨之声不绝于耳。另外,由于行程5万公里以上的汽车发动机内有积碳,胶质不易附着,所以发生故障的车大都为新车。
不法企业非法添加其他物质摊薄成本
“问题汽油”不是第一次出现。从2010年起,河南和海南相继有车主反映加油后车辆气门出现损坏,经相关部门检验确系油品质量问题。2011年年初,香港地区有几千辆的士出现“死火”。2011年4月,“问题汽油”引发湖南岳阳的近万辆汽车出现故障。这些事件最终都被确认是油品添加剂比例过高,纯度降低所致。
一位业内人士猜测,此次西南地区发生的“熄火门”很可能仍然是在汽油中添加了其他物质引发的。而且这一添加物应该是在流通环节被非法加入的。
“一定比例的添加剂本身是被允许的。因为汽油的防锈性、抗爆性、抗泡性等都需要添加剂的辅助才能达标,但一般炼油厂出品的成品油基本都达到了限值。流通环节加入添加剂,基本上是为了获利。”他说。
由于添加剂比汽油便宜得多,这样做可以摊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益。比如,1吨甲醇约为两三千元,而1吨汽油则为8000多元,一些油企向汽油中掺入过多的甲醇添加剂,以赚取差价。但当甲醇含量超过一定比例后,会腐蚀发动机,使橡胶材料的溶胀率增大,并使发动机发抖或加速无力。
还有一种常见的做法是添加辛烷值改进剂。因为辛烷值是判断汽油标号的重要指标,往90号汽油中加入一定量辛烷值改进剂,可以使辛烷值提高到93号汽油的水平甚至更高,一些不法企业以此举来赚取差价,一吨油获利能达千元左右。
“这有点像‘三聚氰胺’事件。因为检验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需要测量‘氮’的数值,奶企为了提高氮含量就加入非法物质。”研究石油化工添加剂的专家朱亚敏说,添加过多的辛烷值改进剂会有很多副作用。比如,N-甲基苯胺加得稍多的话,就可能产生大量胶质。另外一种易产生胶质的添加剂为二烯烃。
朱亚敏说,真正反映油品好坏的并不应该是指标,而是做台架实验,模拟汽油在发动机中燃烧的过程,同时监测各类数据。但这一实验费用高昂,在实际中并不可取,所以仍然只能用一些静态的检测指标。
朱亚敏特别指出,由于国家标准是按照正常的原油提炼过程制定出来的,有些非法添加物并未在国标检测指标之内。他已把一些“问题汽油”和胶质的样品带回位于深圳的研究所进行成分分析。
消费者担心投诉无门
当汽车厂商和车主们的矛头一致指向油企后,各大油企均发表声明,坚称旗下加油站销售的成品油“绝对没有问题”。中石油云南昆明销售分公司的媒体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我们的油品质量是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云南本地油企强林石化承诺,欢迎消费者前去油站取样检测,“如果油品有问题,我们愿意赔车主一辆新车!”
据了解,目前质监和工商部门都已介入调查。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职能划分,质监部门只对生产加工环节的产品质量进行监测,流通环节的质量问题由工商部门监督。云南省没有炼油企业,所有成品油均来自省外。因此,质监部门并没有对成品油质量进行跟踪抽检。不过,质监部门对此事一直保持密切关注,因为其下属的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具有成品油检测资质,承担了对送检汽油产品的检测工作。
这位负责人表示,近期已有汽车4S店、油企和工商部门送来上百份样品委托检验。
昆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相关人员表示,截至2月下旬,已收到与“问题汽油”相关的投诉和咨询150多起,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已加大对各大加油站的主体资格、油品合法来源、产品合格报告的检查,并对消费者反映的比较集中的加油站进行了抽检。
云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车商将问题推给油企,油企把“皮球”又踢给车商,谁也说不清楚,一切只有等待工商部门的调查结果。“不管是汽车问题,还是汽油问题,我们都将全力协助消费者维权。”
不过他指出,如果确系油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可能面临“取证难”的窘境:一些消费者加油时没有索取发票,或者由于间隔时间太长,难以证明导致故障的汽油就是在某一加油站购买的汽油。“如果没有证据,受理起来就可能有问题。”
3月以来,一则短信在昆明车主之间广为转发,提醒人们不要到某几个加油站去加油。
一位观察人士认为,国家没有强制要求每批次的汽油产品都要送检,工商部门监管成品油制售单位,只能监管它是否有资质、是否有工商牌照,却缺乏专业的技术监督进货、运输及销售渠道。质检部门有技术,但对于已经进入油站销售环节的成品油却没有权限监管。管理监督如此低效滞后,怎么能保证出事后油企不将“问题汽油”藏匿或转移?怎么能保证送检汽油与“问题汽油”是同一批次?消费者即便保留了发票、取足了证据,最后可能还是投诉无门。
昆明车主李小猛在中航油的一家加油站加油后,车辆发生了故障,他返回加油站要求赔偿,对方却给了他一份由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和国家热带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这份检测报告对中国航油集团云南石油有限公司送检的样品进行非全项检验后,结论是:“该样品按GB 17930-2011《车用汽油》检验,所检项目合格。”
责任编辑:刘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