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比较试验

手机消费潜规则大揭秘,你不可不知

来源:新浪博客 2012/2/16 12:28:49 关注度:486444次
 “山寨机”、“水货”、行货,手机种类越来越多,很多消费者糊里糊涂就上了当。从去年1月至今年2月,全市消协接受的各类投诉中,手机类投诉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占据投诉榜首位。

自揭内幕——销售维修有三大骗术

    徐莉(化名)女士在市区手机市场做了10多年销售,她披露了手机销售、维修过程中的一些“潜规则”,提醒消费者提防种种欺诈行为。

    二手机翻新再销售

    回收手机的一般看手机的成色论价。如果回收到一只外观很新的二手机,他们会非常兴奋,因为这样的二手机,购买者从外观上很难分辨出新旧,不用换壳、喷漆,就可以直接投放市场当新手机卖。“这样的二手机,在行内叫作‘大顶机’,也就是顶级的二手货。”

    徐莉说,次于“大顶机”但成色较好的二手机回收后,只需用布和光亮剂将手机擦拭一番,再花几十元配套包装、说明书、配件,也可以当新手机卖。这些配件有的是原厂配件,有的直接就是杂牌配件。这样的二手机如果没有拆修过,坏的几率并不高。

    有些回收二手机的商贩,将市场里卖得比较俏的手机型号记下,然后以较低价格大量回收该型号二手机,坏的也要,这些手机经过维修、擦洗、换壳、美容等一番工序后,装盒又能当新机或者“水货”出售,利润丰厚。

    “原装配件要比组装配件贵很多。”徐莉说,在二手机市场,商家如果想谋取更多利润,会把原装配件更换成组装。消费者在购买手机的时候,只会检查手机的外表磨损状况和一些小细节,不会注意到手机零件,这就给了一些销售商可乘之机。

    手机低价配件高价

    一些手机销售商会把手机与配件分开销售,从而“赢”得顾客。

    现在手机卖场很多,理性的消费者在选购手机前,会到多家商场了解价格情况,想在价格上直接蒙骗消费者已经不容易了。因此一些销售商想出了低价卖手机,高价卖配件的办法。消费者以“市场最低价”买到的,几乎只是一台裸机,要配电池、耳机、存储卡还得另外付钱。

    徐莉说,目前一张行货2GB的TF卡价格在30元左右,4GB的存储卡则在50元左右,而大容量的8GB存储卡的价格也只在150元左右。但在实际销售时,价格远远高于此。

    少数销售商会把仿版机作为正品机销售,并向消费者宣传:仿版机与行货手机完全一样,音量和可操作性方面甚至还要更好,但是价格却很便宜。例如,一款诺基亚N95行货要4000多元,而仿版的只要500多元钱。

    徐莉说,仿版机除外形与某些机型很像外,实质上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仿版机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故障,如经常死机、信号不稳定、电池性能衰减等,而且售后服务也得不到保障。

    维修手机要当心

    “换一个手机排线一般要80元,手机价格越高排线价格也越高,有的手机排线能卖到上千元,事实上成本只有售价的十分之一左右。”徐莉说,由于消费者对手机维修知识不甚了解,手机维修网点漫天要价的现象较普遍。有的维修人员略施小计,将原本毛病不大的手机弄坏,然后喊出高维修费。或者没毛病的说成有毛病,能修的却说要换零件,如果换零件价格又很贵。

    一只成本几十元的零件,更换时价格往往被抬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手机中的“盛话器”,成本价只有5至8元,一般修理店会卖30元,有的甚至卖到上百元。如果消费者不愿花高价维修,他们就以低价回收该手机,维修后当二手机出售,从中赚取利润。

    徐莉说,手机维修工并非全部精通这门技术,有一些原本维修电视、冰箱等电器的,不具备手机维修专业知识。如果找他们修手机,只有两个结果:侥幸修好了(或者换零件换好了),维修费不低;如果修不好,得到的答复是手机“病”太重,没法修。

    维修工很少当着顾客的面修理手机,总是约个时间让顾客来取。少数不良维修工会将待修手机里的原装零部件换成二手的或散装的配件,然后把原装部件拿去卖,赚上一笔。被换了零件的手机,可能过不了多久又会出现毛病,维修店还能再接笔生意。

    记者调查——手机价格水分多

    记者在不少商场都看到,在手机价格的标牌上标有空机价、套餐价、入网价等几种价格,让人搞不清到底哪个才是手机真正的售价。在某连锁手机卖场的宣传海报上,诺基亚N72的价格为1459元。可记者在柜台前看到,该手机的标价牌上写的是“套餐价1368元”,比广告上还低了近百元。上前一问,销售人员却说:“套餐价指的是参加套餐活动时手机的价格为1368元,另外还要花190元买一块电池和一个充电器,加上原配的一电一充,也就是1558元买两电两充的N72。1368元是肯定买不到N72的。”而如果只买一电一充的手机,价格则是1459元。“当然是买套餐合算啦,我们本来就在做活动,充电器和电池等于是送给你的。”但是,记者了解到,这所谓的套餐里电池和充电器并不是诺基亚原厂生产的,单独购买价格也不过百元左右。

    在另一个柜台,诺基亚一款手机的标价牌上写的是“入网价178元”,销售人员说:“入网价就是必须办卡入网,再加110元,其中100元话费,10元卡费。”而如果不入网,仅仅是买手机的话,价格则要贵近30%,要228元。

    记者发现,在不同的商场,同一手机的配件和赠品也不尽相同。在一家商场三星U808E的价格为1680元,配件仅有原厂的一块电池、一只充电器和一张1G的存储卡。在另一家手机卖场,这款手机的标价为1458元,配件则是两块电池、一只充电器,销售人员说:“另外,我们还加送你一张1G的内存卡。”记者说,别的商场也有内存卡赠送。她承认,内存卡是手机厂家配备的。

    记者还走访了一些销售“水货”手机和二手机的商铺,这里手机的价格更为离谱。

    商场售价2899元的诺基亚E71,九成新的二手机售价只有950元;商场标价近5000元的全新诺基亚8800在这里的售价只有800元。当记者质疑为何这里的售价与正规商场的相差这么大时,很多店家都坦言:“诺基亚8800这款是仿版,不过完全是按照原厂的标准1:1做的,连充电器和电池都可以和原厂出产的通用,外表上也没有任何差别。至于E71,则因为本身就是水货,二手的就更便宜了。”对于这些冒牌手机,一些商家还承诺“只要不是人为因素,我们也是15天包换,一年保修”。但是记者了解到,这种所谓售后服务,只不过是店家为你维修而已。

    记者拿着一部N73行货手机,问是否有人回收。一位店家表示有兴趣,他看了看手机说:“600元。”记者认为价格太低,他指着手上的E71说,这是早上刚花800元收来的,不过是水货,行货的价格会稍微高一点,“但也差不了多少”。

    不仅手机的价格有悬殊,手机配件的价格也有不少差异。“飞毛腿电池二三十元一块,高容量电池要五六十元。”记者询问得知,这里所谓的高容量电池只是和原装电池容量一样大,“原装电池用几天,高容量电池就能用几天。”但是,记者在商家拿出的电池上,没有看到任何关于电池容量的说明。

    专家提醒——购买手机三注意

 有关人士提醒消费者,购买和维修手机,要货比三家,仔细验看,并索要正规发票。

    首先,要选对品牌和购机场所。消费者在选择时应主要考虑该品牌手机生产商的信誉、售后服务、手机质量以及相关配件是否易买。一般可以通过厂家专卖店、电信营业厅、大中型商场和一般零售店购买手机。若在零售店购买,一定要首先确认该店是否具有当地电信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移动通信终端经销许可证”和无线电管理部门颁发的“销售许可证”。最好不要邮购手机。去年市区的陆先生曾接到北京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三星公司的客服人员,公司正在促销三星新品手机阿玛尼P520,市场价3000多元,促销价只有1680元。但当陆先生付款邮购后,收到的却是一部汉泰HT168手机,市场价为599元。

    其次,要仔细验机。对于手机的配件要对照产品配件表认真核对品种、件数,应注意该手机是否有邮电部的“入网许可证”及防伪标记,这种防伪标记可以用荧光灯验出粉红色“CMII”字样。还应注意电池、附件是否为厂家原配,经销商是否有品质保证或相应的书面保用承诺。要验看手机内有无存储信息,有无通话记录,如果有,可能就是二手机翻新的。另外在手机上输入“*#06#”,可以看到手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IMEI号码,与手机背后、手机包装盒、手机贴纸上的IMEI号码比对是否相符,以此判定手机主板是否换过。

    此外,要查验售后维修服务。索取正规的发票和保修卡,核实由谁承担“三包”服务,对于销售商的一些口头承诺,最好在发票上写下来,防止日后产生纠纷无从对证。

    手机发生故障后,如果手机较新,最好到品牌手机自己的售后服务维修点维修,并做好维修情况记录,向维修点索要维修凭证。如果手机已经较旧,最好不要完全听信一家之言,多问几家维修商,讲定价格再修理,如果费用较高,就可以考虑换一只手机了。

    系列报道暂告一段落读者期盼经常曝光“潜规则”

    3月10日起,泰州晚报推出《来吧,一起挑战消费“潜规则”》系列报道,至20日,9篇报道刊发完毕。

    报道推出期间,本报及市消协的热线电话、电子信箱收到读者近百来电、来信。读者纷纷讲述自己曾遭遇的消费陷阱,揭露部分消费行业的猫腻和“潜规则”,同时希望媒体和有关部门对消费“潜规则”持续关注,发现一个,曝光一个。

    莲花五区居民帅杰说,他认真阅读了系列报道的每一篇,这组报道揭示了一些不为消费者所知的秘密,对生活有很大帮助。“我儿子最近准备去拍婚纱照,看到报道后,我特地送了份晚报给他,提醒他在签订合同前看清楚每一项条款,并要求店家把口头承诺落实到合同上。”

    凤凰街道个体老板陈祥贵说,自己是做生意的,对业内一些内幕比较了解,从“内行”的眼光看,这组报道符合实际,切中要害。他说,不少行业确实缺少诚信经营的约束,将其“潜规则”揭露出来,不仅可以提醒市民在消费时注意保护自己的权益,也能告诫商家做生意不能只顾赚钱,还要讲良心。

    “这批报道很实用,我在阅报栏看到后,每天都到报摊买份晚报,留着提醒自己。”家住莲花三区的唐云说,保险、旅游、家电、超市等行业消费“潜规则”的揭露,能让老百姓做到明明白白消费,能保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唐女士说,报道中有一些内容和自己以前的遭遇相似,“去年我们去青岛玩,就被带到海产店和珍珠店,买回不少高价的海产品,上了不小的当。了解了旅游行业的‘潜规则’后,下次出游前就会问清楚到底是不是‘购物游’。”

    翟兴是泰州华信仪表电器有限公司的技术员,他说,晚报对行业“潜规则”的揭露和报道,是对不诚信经营行为的宣战,希望这样的报道能够持续做下去,长期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要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一些行业,有‘潜规则’的,就应该发现一个,曝光一个。”

    泰州胜泰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忠东认为,在日常接受的法律咨询中,也经常涉及一些行业的“潜规则”,不少消费者因为不了解,在消费维权时经常处在被动地位。经常有一些不规范的格式合同,加重消费者的义务,减少商家的义务,晚报系列报道揭露了这些行业的霸王条款和“行规”,可以有效提醒市民如何做到放心消费。

    市消协秘书长陈继柏说,这组系列报道,揭示了不同行业、不同消费领域的“潜规则”,不仅对于普通消费者有很好的提醒作用,而且对于他们专业从事消费维权的人来说也有不少可借鉴的地方,他已要求消协全体工作人员仔细阅读。

    陈继柏说,这组报道,对于促进所涉企业合法经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将起到一定作用。行业“潜规则”的揭露,对于净化消费环境,让更多消费者放心消费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苏秀)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