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唱歌老跑调,却喜欢充当麦霸,他们当然不是故意的,而是天生就感觉不出自己在跑调。
最近有一条微博引起了无数网友的转发:“早在1878年,英国科普作家格兰特·艾伦描述了第一例失歌症。近日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召开的国际音乐交流科学大会上,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比尔·汤普森教授对失歌症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唱歌找不着调也是一种病,被称为‘失歌症’。”
“他一唱歌,朋友就哈哈大笑”
微博上,不少唱歌跑调的网友感叹:总算是找到组织了!
“自己唱歌一直不好,一直跑调,今天才知道,自己可能是得了失歌症”“我终于可以公开不肯唱歌的理由了,原来这叫失歌症……”
昨天,“@完全没得悬念”说,他可谓是典型的“失歌症”患者,在KTV包厢里也是“死不开口”的常客。
这位网友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一个大五学生,他说,虽然他觉得这不是什么病,但“失歌症”确实让自己很怕去KTV,只要他在KTV开口唱歌,朋友们都哈哈大笑,还给他取了个“歌黄”的名字,所以现在他基本上在KTV都是“隐身”起的……
失歌症有可能是失语症的一种
昨天,我们采访了西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冯华,他认为,失歌症有可能是失语症的一种。
冯主任说,曾经他遇到了一个类似的案例:有个小孩由于玩玩具枪走火后导致失语,但是会唱歌。说不出来的话,他就用唱歌表达。这是由于人的语言功能处于脑部的左侧,唱歌类的艺术功能处于脑部的右侧半球。失歌症是由大脑右半球颞叶前部病变造成,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认知音符和歌唱能力。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科学家依沙贝拉·佩雷兹说,“五音不全”并不是这些人发音有问题,而是他们的听力不全,这些人不能分辨出不同的节拍和韵律。
“失语症是指借助词语进行理解和表达语言符号意义的功能丧失或言语困难。”冯主任说,传统的失语症主要分为三个类型:运动性失语:能听懂别人讲话,喉部结构显示也可以正常发音,但自己不会说话;感觉性失语:自己会讲话,但听不懂别人说话;命名性失语:比如知道某样东西的用途,但就是不知道东西叫什么。而失歌症是失语症的一种新类型。
人群中大概有4%的人唱歌跑调
果壳网的一篇关于“唱歌永远不在调——你患了失歌症”的文章分析,失歌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4%左右。就像色弱者无法分清相近的颜色一样,失歌者无法区别出音高相近的音符。他们听力正常,发音亦无异常,言语交流也完全没有问题,但就是对音乐一窍不通,听不懂也唱不来。
为了进一步理解“失歌症”的具体情况,果壳网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熟悉的《菊花台》,这首歌绝大部分音乐都是由音高相邻的音符按照一定的节奏组成的。“失歌症”患者察觉不出旋律里的差别,自然也就无法把握整体曲调变化,肯定也唱不好。
失歌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已经听过上千次的旋律,还是觉得陌生,唱不来。另一方面,他们也听不出不和谐的曲调,也不觉得难听。
部分音调不全可训练矫正
唱歌跑调还“有救”吗?昨天我们还采访了从事声乐教学十几年的朱老师,她说,从头到尾都不在调上的人,可能是先天对音乐方面不敏感,也就是所谓的没有音乐天赋,这样的人就可能没办法通过后天的训练来矫正。但如果只是部分音调不在调上,可以通过后期科学的声乐训练来矫正,会有不错的效果。
“失歌症”典型症状
1.就算是很熟悉的歌曲,如果没有歌词光听曲子的话,也分辨不出来。
2.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老跑调,但是自己不觉得,还认为唱得不错。
3.有少数“失歌症”的患者,会觉得音乐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这是极少数。
4.网友总结,“失歌症”有时候还表现在听不出别人说话的语气。
(责任编辑: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