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知识

雅思考试和新托福哪个更好考

来源: 2009/3/6 17:02:21 关注度:328110次

      据不完全估计,2005年中国参加雅思的考生达到15万人,已成为国内留学类语言考试的“领头羊”。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最近宣布,今年中国将实行新托福考试,一轮新的“托福”热又随即掀起。雅思和新托福两种留学考试各有不同特点,哪个更好考?下面是记者从留学咨询机构获得的最新分析。
  
方式比较
  新托福通过互联网与ETS总部组成局域网,为每个人发出不同的考题。考题一次有效,不再会有题库。此外,网考通过电子方式记录答案后,将答案传输到人工评分网络,并予以客观、可靠的评分,确保考试的公平合理性。
  雅思目前官方并未公布采用“机考”的消息,中国考生所参加的雅思考试仍然是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会有一定的题库,部分题目会在考试中重复出现,2006年雅思作文的评分标准将会更加细化。
  专家提示:新托福考试原则上考题不会重复;而雅思考试中仍然会有题库。
  
听力比较
  新托福原来的短对话被取消,听力内容更加学术化,演讲篇幅大大加长。此外,听力部分出现了5种新题型:“选择两个正确答案的题目”、“听部分文章摘要后完成的细节题”、“根据文章内容点击图片相应位置的题目”、“通过拖动来选择答案的多选题”、“点击表格的题目”。
  雅思听力部分会出现多个经典场景,对细节考核将更贴近国外生活要求。此外,听力部分将出现一些新场景,比如商业场景、超市、纪念品点等信息。考核题型也趋向多样化,不再是单纯考查填空或选择题。
  专家提示:新托福听力部分的考查给予考生答题思考的时间要多于雅思,当中有个别题目可以重复,而且题型还是以选择题为主,与雅思的填空式作答相比,更符合中国学生的考试模式。
  
口语比较
  新托福口语部分采用人机对话,模拟正式的上课讲演来考查学生。考试共有6道题目,一三五针对的是校园生活,二四六是相对学术性的题材。
  雅思口语采用“人人对话”形式,客观性相对减弱。在2006年的考试中不仅会在原有话题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新问题,而且会对于第二部分的topic(话题)进行具体化,例如原来只问holiday(假期)的话题,以后将会具体为highschool(高中)的毕业旅行。
  专家提示:雅思口语在网络上有较全面的“机经”(考生对考试题目和答案的回忆),考生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参考。而新托福口语考试,由于考生开始时间有差异,在同一个考场中可能会出现说话声音此起彼伏的情况。
  
阅读比较
  新托福阅读部分内容变得更加学术化,其涵盖的题材也更加广泛,包括了历史、科学、教育、商业、社科、艺术文学、工程技术、体育文娱8个方面。此外,阅读部分还出现两种新题型:“插入句子题”和“拖动选择的多选题”。
  雅思文章内容基本来自传统的题库,比如有关古代文明、移民史的社会科学话题,英国农业和动物特征介绍的自然科学话题等。新题的出现都比较有规律,如教育方面的科技英语(Scientific English)话题。阅读部分新题约占20%~30%。
  专家提示:雅思阅读的“机经”只可以提供文章的背景信息,建议考生最好多花时间来熟悉真题和题型。

      作文比较
  新托福作文部分新增一篇考查综合能力的文章。要求考生用3分钟时间读一篇学术性文章,然后听2—3分钟的相关讲座的录音,最后要求考生在20分钟内写下一篇字数在150—225的短文章。大作文部分基本不变,字数比旧托福要求稍长。
  雅思一大一小两篇作文,小作文话题中的各种常规图表、柱状图、线图、饼图等交替出现。大作文的话题出现比较全面,包括了政府、环境、科技、媒体、犯罪、文化、动物等各种争议性话题。                                     
  专家提示:不管是雅思还是新托福,考试中的大作文题都有全球范围内进行考题轮换的趋势,考生可以通过网上的“题库”,作为参考练习。                                                                                                                                                    
  认可度比较                
  美国两者都承认,3000多所大学中有接近700所承认雅思成绩。
  澳大利亚两者都承认。大学承认托福成绩,但政府签证要求雅思成绩。
  日本两者都承认,但偏向承认托福。
  韩国两者都承认,但偏向承认雅思。
  加拿大两者都承认。
  新西兰两者都承认。
  新加坡两者都承认。
  欧洲两者都承认。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