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场费”转嫁消费者成“潜规则”
很多消费者向本报反映,在他们看来,来自同一产地的同一品种蔬菜、水果,为什么在重百、新世纪、家乐福、永辉等不同超市的售价有很大差异?比如,来自同一产地的窝笋,以上超市售价会相差1元左右。
面对价差的商品,各个超市的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都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蔬菜、水果的新鲜程度,跟采购成本与零售价格有很大的直接关系。
然而,有供应商却透露,即使一模一样的商品,供给以上超市后,价格仍然有差异,其中重要原因是各个超市收取的“五花八门”费用有高有低。
记者从几位大型超市供货商处了解到,零售商和供货商每年初签订合同时,双方将约定一年内的收费金额,目前以促销服务费项目打包统一收取,包括进场费、促销服务费、网络服务费、海报费和产品推广费等不同名目的费用,在业内被称为为“合同费”。
“进场费”逐年上涨 也成“潜规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食品供货商表示,合同费逐年上涨已是行内惯例,往年的增幅在5%左右,但在今年已签的合同中,费用普遍上涨了20%,最高的上涨了30%。
另一家饮料供货商提到,合同费上涨的同时,商品返点今年也上涨了20%-30%,最高的甚至上涨了50%。所谓返点是双方约定按照商品的销量给超市提几个百分点的利润。打个比方,如果销量达到10万元,供应商需向超市返5%(即5000元),销量越高,返点比例就随之提高。“虽然商家搞促销时有的商品平进平出,但通过提高返点,商品销量大,超市从供货商处得到的返点自然增加,利润还是可以保证的,为促销让利买单的是供货商。”
降价促销 难保商品品质
业内人士表示,一个月内零售企业促销商品占比10%—15%比较正常,但一个月内如有超过20%商品降价促销,就超出了商家的正常经营秩序。“如果超市继续进行不正当促销,各种费用又不断上扬,就会削弱供货商的积极性,正当价格秩序将被破坏。”一供应商负责人介绍,针对这种情况,部分一线品牌就选择放弃跟零售商合作而“孤军奋战”。
“如果挤压供货商,供货商就会把这部分成本转嫁给生产厂家,那么最后厂家只能从原料、重量上做手脚。”上述食品供货商担心,到时在这场“让利于消费者”的促销活动中,受到损害的还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