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再没有更好的语言,能够像这句话一样暴露出蒙牛长期以来的行为逻辑: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
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在那么多媒体均保持合作的情况下,蒙牛还是频繁出事。因为,它总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摆平各种消费者投诉,哪怕已经造成公共安全事件,而不太有动力花大成本去完善质量体系,在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难以避免。至少在此次红枣奶变质事件中,我们没有看到蒙牛对事故有一个清晰的说法,甚至连问题奶该不该回收、有没有回收都是一笔糊涂账。
蒙牛的底气,来源于它巨大无比的能量,更来源于消费者的纵容,毕竟,蒙牛没有举着枪逼着消费者喝。面对这样一个丑闻频出的企业,我们没法去指望监管部门足够给力,也没法指望通过诉讼途径让蒙牛赔得底裤朝天,消费者唯一能做的,其实就是用脚投票。
但现实恰恰相反。
在三聚氰胺、特仑苏、公关门等一系列丑闻后,消费者的信心似乎没有受到影响。数据可以证明:据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公布的数据,蒙牛已经连续五年蝉联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销量第一名,多家市场监测机构的数据也可以佐证;而在09年4月,蒙牛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将销量恢复到了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的80%,让人不得不惊叹中国消费者的健忘;股票方面,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和伊利股价一度跌去75%,但最终不到一年就完全收复失地,如今还频创新高,势头依然强劲;就连本次变质奶事件中的消费者陈女士也承认:“原则上我也相信蒙牛这么大个品牌,它肯定不会自己砸自己的牌子。”
或许,中国的消费者太善良了。
说实话,我不太理解那些如今还在坚持买蒙牛的人,你会请一个有多次不良信用记录且不思悔改的人,为你的孩子当家教吗?反正我从08年9月后就再没买过。当我在各大超市柜台前看见蒙牛的产品时,我总会想起蒙牛高管的那句“我们给香港的货出问题可能,比给内地的小”,说得再矫情一点,我还会想起那些结石宝宝,因为商家的不负责任,这些结石宝宝的家庭至今仍在承受望不到尽头的痛苦。想到这些,如鲠在喉,已毫无购买欲望。
(责任编辑: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