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教育 > 消费手册

消费者认知存误区 高价有机菜成本仅比普通菜高两成

来源:科技日报 2011/12/7 21:15:50 关注度:120675次

  最近,“有机菜”再次引发关注。“有机菜”的高价,似乎无法保证其“货真价实”。专家们普遍表示,有机菜的成本大约比普通蔬菜高出20%到30%,但市场上的售价却翻了几倍几十倍,主要是由于经营者受利益驱使,暴利销售;同时,由于监管的缺失,导致现在以假充真的“有机菜”出现。

 

  有机菜认知存误区

  并非所有地区均可种植

  很多消费者认为,由于有机蔬菜价格高,所以更健康、更安全、更营养。对此,食品安全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表示,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他认为,有机蔬菜在生产上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物品,所以在安全方面比普通蔬菜更好一些,但并不代表普通蔬菜就不安全。“我们国家一再强调无论是有机的、绿色的还是无公害的蔬菜都是安全的,只是安全系数上,有机的最高,其次是绿色的,然后是无公害的。”

  对于目前有机蔬菜种植场林立的现象,董金狮表示,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种植有机蔬菜,绝不能孤立的来看。“因为你不用农药化肥,而其他人用了,周围的环境保证不了有机蔬菜真正的有机。地下水或者空气受到了污染,甚至别人地里的虫子跑到这里来了,怎么办呢?使用一些生物或者物理的方式可能达不到效果。结果就是最终还会使用农药。”

  董金狮说:“并非所以地方都适合种植有机产品,这需要对整个环境进行考核,所以认证机构对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先进行改良,达到标准才能发证,有些有机蔬菜要种植一年或两年以后才能发证,如果只看资料就认定其为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这是坑害了消费者。”

 

  假货泛滥乱象丛生

  有机菜成本仅比普通蔬菜高两三成

  目前市场上只要标记“有机蔬菜”字样的商品,基本上都价格不菲,很难成为普通百姓的“家常菜”。尽管如此,这些所谓的“有机菜”却很难保证名副其实。对此,中国保健协会事务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树侠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普通蔬菜从营养上来说,肯定不如有机蔬菜,有些地方可能挑一些“长相”比较好的普通蔬菜冒充有机蔬菜,主要还是由于利益驱动,因为有机蔬菜的价格比较高。

  孙树侠说:“因为(有机蔬菜)销路好,价钱贵,现在有些经营者只开一小块地,在获得有机蔬菜标识以后,其他土地出产的产品就可以以假乱真了,甚至在外边买一些根本不是有机蔬菜的菜回来冒充。”

  面对市场上有机菜的高价,其成本几何,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此,孙树侠认为,从国外有机食品的成本来看,一般会比普通蔬菜的成本高出20%,不会高出太多。“但是我们国家的价格还是比较贵一些,主要是因为流通领域的价格较高。”她同时指出,如果其售价超过普通蔬菜5倍以上,那基本认定它是暴利。

  董金狮也表示,国内有机蔬菜不应处在目前市场上的这个价位,它的成本只高出普通蔬菜30%左右。“有统计显示,正常情况下,有机食品的成本应该比普通食品贵30%左右。”他认为,有机蔬菜节省了使用化肥、农药等产品的花销,但也增加了对外来生物入侵、虫害的防治等方面的管理成本。“比如需要拉网,对空气质量、水的质量、以及土壤质量进行检测控制。但总体来看,其售价不应高出普通蔬菜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果那样的话,我觉得它就不该获得那么大的市场,同时也会致使企业弄虚作假、铤而走险。”董金狮说。

  

  专家提出整改意见

  建立健全认证追溯体系是关键

  在谈到市场上以假充真的乱象时,孙树侠与董金狮都表示,商家的这些行为是利益驱动使然,而这乱象背后却显示出目前市场对有机蔬菜监管的严重缺失。孙树侠表示,在产品追溯系统与诚信系统均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有机蔬菜很可能被冒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加强监管力度。目前市场上对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对此,孙树侠指出,国外的认证机构也并不负责任,不可能做到批批监管。

  董金狮也认为,监管漏洞是商家铤而走险的另一重要因素,监管体系在认证方面还有漏洞,特别是对于认证以后的监管,存在很大的缺口,正是由于不能长期监管经营者,才造成了偷梁换柱、以次充好、虚假冒贴标签等现象。

  他指出,有两个监督必须到位,一个是对生产企业的监督,一个是对认证体系的监督。“对获得证书的企业要做到日常监督,做到有效监管。一旦违反规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另外,对于认证机构也需要监督,因为存在滥发证的情况,比如卖证等现象的出现,最终导致了人们对产品可信度的怀疑。”他还认为,经营者要用良心和道德去经营,提高企业的自我监督和觉悟,否则有机食品的牌子就有被砸掉的危险。

  孙树侠也表示,必须确保有机食品名副其实,行业要首先监管起来。“我们也在考虑如何去控制,我觉得光靠认证证书是不行的,还是需要把追溯系统弄好。另外就是教育问题,即使不涉及生命问题,但对假冒产品也需要狠罚。”

 

(责任编辑:王爽)
 

专题关注

友情链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2394436568@qq.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许可证: 渝ICP备18005111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35号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