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结构变化的背后
来源: 2009/3/3 10:23:30 关注度:365086次
文化消费作为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近日,一项对近年来的文化消费指数做的跟踪调查发现:在文化总量上,虽有一些地方呈现攀升的势头,但总体上还是偏低;另外,在消费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占的比例
偏大,而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却表现不足。文化消费结构的这种变化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
文化消费尤其是教育性消费的投入,目的是为了换取知识,赢得不断进取有为的智力支撑。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而这种民族精神的形成和铸就,并不是一味地凭借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就能实现的,还得需要通过勤奋学习、兼收并蓄,才能演化为国人的文化性格。高尔基这样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培根说得更直接:“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这种人格不仅是单指个体的人格,也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和精神气息。
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同,主要是在生理需求以外寻求精神依托,它是一种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上的需求,并不是出于人的生物性本能,而是受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它既是一种有形的习惯,更是一种无形的信仰。古代虽然没有“文化消费”一词,但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同样有着许多关于读书与进取的论述,也流传着很多这方面的故事。这些宝贵的传统,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一个人自强不息进取精神的形成,对一个民族发愤图强精神的支撑,以至于对我们民族社会政治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巨大。
当今之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知识不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偏低水平的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的文化消费,就意味着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落后,甚至被淘汰。没有进取精神的民族,是非常可悲而危险的。文化消费如同一把尺子,能衡量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和状态。因此,大力提倡健康的结构合理的文化消费,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是实施文化战略的关键一环。为此,就需要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市场优势,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加大对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纪念馆等设施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丰富居民文化消费的场所与资源,建设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设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真正提高到一个新水平。